- 全部内容
- 政策文件
本学年,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师德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一、坚持以德立校,建立文明和谐校园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在执行原有的教师“十不准”基础上,积极提倡创新、务实作风,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一批受学生爱戴、受家长欢迎、受同事佩服、让领导放心的先进典型,从而推动学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群体形象,提升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通过发掘教师在工作中显现出的闪光点,并予以强化与彰显,使全部教师张扬各有所长的优势,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二)抓好学生德育工作
1.加强校园安全。
持续完善校园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全力保障全校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校园欺凌、消防安全等主题教育,同时做好安全舆情预警,确保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处置到位,避免产生次生灾害和相关舆情。
2.完善德育机制。
树立“大思政”观念,在思政课等重点德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落实“泛在育人”理念,构建“时时、事事、处处、人人皆育人” 的全环境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
3.开展主题教育系列课程。
通过“餐厅文化”“讲红色故事”“一步、两操、竹竿舞”“剪纸”“国画”“我的发明创造”等学习及展示活动,积极创建学校特色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厚植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一批批有民族文化根基的鼎舜学子。
5. 积极抓好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
(1)阵地建设。建好用好学校少先队队室、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等阵地,发动队员人人参与自主建好中队角、中队园地。建好用好各类校内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等社会化活动阵地、网上少先队综合活动和服务平台等新媒体阵地。
(2)抓好日常规范。规范少先队仪式和礼仪,增强少先队教育的感染力。
(3)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黑板报、图书角的宣传作用,积极开展各类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每月更换和评比黑板报。
二、坚持质量意识,抓实教学常规治理
(一)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
实行“双减”的目的是“减负提质”,推动素质教育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教育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影响社会与家庭对学校满足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营造齐抓共管、团结拼搏的教育教学氛围。
(二)切实加强教学常规治理
1.加强班子中层分包巡课制度,规范常规管理。
教务处成员每日巡课一次,班子成员对所分包年级每周巡课一次,教务处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常规作业、教师备课上课侯课每学期抽查两次,评出优秀教案、听课笔记和业务学习笔记进行展评,计入量化。
2.加强年级组长负责制,规范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业务学习和教师黑板字展示每周一次,内容以新课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如何开展传统文化项目化活动等为主要研究趋向,由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协调自定计划和主题,按规定时间进行。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切实改良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育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学习的力量,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3.抓好课堂研究,全力打造特色课堂。
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本学期一抓课程开设,二抓课堂教学。
(1)课程开设丰富多彩。一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经典诵读与阅读》,传承国学经典。二是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巧妙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全学科,打造经典诵读、技艺传承、劳动教育等特色课程,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形成传统文化课程矩阵。
(2)课堂教学规范有特色。
一是重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教案要有集体备课和个性修改,要体现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育人目标,要有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要有板书(提倡用思维导图)和教后反思。教案本保存完好、格式规范、字体工整、有创新,本学期将进行教案展评。二是狠抓过程监督,凸显教学实效,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教学管理模式。课前:教师搜集传统文化相关材料,形成教学课例和学生导学案;课中:利用展、演、习(听说读写讲)等形式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课堂常规、学习习惯融合,形成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课堂常规;课后:家校携手开展家校共读经典、亲子共诵国学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形成一系列传统文化与学科学习相融合的特色作业,及时进行展评和成果推广。三是组织开展“四课”活动:每人1节公开课活动、35岁以下青年教师研讨课活动、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鼎舜好课堂赛课活动。
4.坚持科研先导,丰厚学校进展内涵。
科研兴校、科研立校。本学年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省级课题《黄河文化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和市级课题《诵、写、讲”全方位打造小学“1+3+N”传统文化教育新样态的实践研究》研究,以这两个传统文化课题为引领,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举办教师传统文化读书沙龙和经典诵读活动。让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辅相成,让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助力。
5.做好自主选课工作和课后服务工作。
借助自主选课、课后延时和第二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化活动,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实践”活动、以“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为重点的特长培养和社团活动,并在学期末开展社团特色活动展评,每学期开展一次第二课堂活动,将知识学习与学生个性培养、社会实践结合。继续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先进集体”、“优秀社团”、“书香班级”、“美德少年”“博雅才子”等评比活动,以传统文化渗透为媒介,培养家国情怀。
6.加强毕业班管理。
制定毕业班管理方案,成立毕业班管理小组,定期召开毕业班教师座谈会。
三、优化后勤治理措施,提高保障意识和服务质量
进一步明确校产治理职责,做到室室有人管、物物有人管,建立物产保管使用责任制度,尤其是一些教学损耗品的领用、登记与核销,努力消退水、电、物的铺张现象,使财尽其效,物尽其用。弘扬艰难奋斗精神,立足学校发展作好规划和设计,筹措资金,细心设计,严密组织,常规做好校舍的维护与修缮工作。
四、做好工会、财务等各项工作,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加强学校教代会职能作用,努力建好“教职工之家”。以开展各项活动为载体,促进教职工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
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核算,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确保财务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努力做好学校经费的降本增效工作。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