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光岳楼
11371502MB2866203L/2025-40611060
2025-04-27 14:48:07
东昌府区旅游发展中心

光岳楼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光岳楼(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jpg

光岳楼,坐落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心,是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的标志性建筑。自古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美誉。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建成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距今已有651年历史。兴建初衷是为补地势之缺,加强北方重镇东昌府的防御能力,实现“瞭望敌情,报时报警”的军事功能。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光岳楼凭借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超越了其原有的军事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

从外观来看,光岳楼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台与主楼两部分组成,通高33米,合古代的九丈九尺,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其最大的看点是四层主楼,系全木榫卯结构,由32根金柱分为内外两槽排列,支撑起一个牢固稳定的整体,柱列分布特点和宋朝《营造法式》极为相似。从建筑而言,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楼阁之一,气势雄伟,巍峨壮丽,集建筑形制、建筑构造、建筑彩绘、木雕、砖雕之精华为一体,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上,光岳楼即是聊城这座古城的文化象征。650年来,吸引着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驻足登临,留下诸多吟诵佳作。清朝康熙皇帝四次登临,赞其“神光钟瑛”;清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即兴作诗十三首,描写了其“耸峙城中镇四隅”的威严;乾隆皇帝更将其列为行宫之一,御笔亲题“天下第一楼”,这一荣誉极大地提升了光岳楼的历史地位。《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石碑之上,计有120余篇诗词赞颂其壮丽。众多古建筑专家如罗哲文、陈从周等曾亲临考察,给予高度评价。文化名人舒同、启功、溥杰、郭沫若等亦题写匾额、楹联。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共同构成了光岳楼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华文化遗产中一颗永不褪色的瑰宝。

光岳楼位于京杭大运河畔,它见证了聊城作为京杭大运河九大商埠之一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聊城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奋斗。聊城因水而兴、因水而名,是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唯一城市,黄河文明和运河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脉。而光岳楼与古城、运河的共生共荣,更是构筑起了聊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格局和文化景观。


  • 一审: 程以英
  • 二审: 张增波
  • 三审: 孙春燕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目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