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聊古庙故城
11371502MB2866203L/2023-26491405
2023-03-28 16:02:52
东昌府区人民政府

聊古庙故城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聊城第一个县治因附近有座颛顼庙,庙门有块“聊古庙”匾,后人大都称做“聊古庙故城”。这座“故城”,始载于《左传》“周景公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前522)”:“晏子曰;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人也,多矣。”关于聊摄,唐经学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疏》中示:“聊、摄、姑、尤皆是邑名”。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括地志〉(唐代李泰著--笔者注)云春秋时本齐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亦为齐地,秦汉皆为东郡之聊城也。”有史记载的“聊”邑名,距今已2500余年。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燕将攻下聊城”;《史记高祖纪》记载:“高祖十一年(前196)冬,高祖在邯郸张春渡河击聊城”(同时见于《前汉书高帝纪》和《资治通鉴汉纪》)。据吴文治先生所著《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史记》成书于汉征和二年(前91),这是笔者所见到的2100余年前首次出现的“聊城”称谓。

 以上三处所说的“聊”和“聊城”均是指的“聊古庙故城”。据《魏书地形志》记载,聊城县内有魏泰常七年(公元422年)为太平王镇守平原所筑的王城,太和十一年(487)置平原郡,后罢镇并入平原郡,王城为郡、县治。这时期聊城县治从“聊古庙县城”迁出,至今已远去我们一千四五百年﹝附注﹞。

 古县城还有哪些能寻出的痕迹?让我们借助一些古籍记述的镜头,穿越历史时空,索掠下它的影子。

 聊古庙故城

“张春击聊城”这段历史是这样的:秦末农民战争中,陈豨从刘邦入关,屡建战功,后封阳夏侯,任代相,驻代,其境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等地。汉高祖十年陈举兵叛汉,自立为代王。为平叛,高祖来到邯郸,陈豨遣部将分兵攻汉,当时聊城在黄河东,其中张春率卒万余人渡河攻聊城。高祖分兵数路攻击豨,聊城一路付与将军郭蒙及丞相曹参,绛侯周勃占领代郡、攻下马邑后也来与郭蒙合兵攻张春,大战于聊城,春大败。之后,陈豨被周勃击杀。当时聊城的状况没有记述。

 最早记述它风貌的是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他记录当时情景:“漯水又北迳聊城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聊城故城东门侧有层台秀出,鲁仲连所谓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者也。”《水经注》成书于北魏正光二年(521)(见《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上卷552页),距县城迁走最多才三四十年,应是记录的当时现实状况。他说的“故城”,即聊城县治迁走的县城;“城内有金城”,是外城(郭)内有金城;“金城”,坚固的城墙;“匝”,环绕;“驰道”,古代泛指规模较大的道路;“绝”,穿过、越过。永乐旧志云:“聊城故城在府西北十五里”;从万历版《东昌府志》的城周图看,是在当时府治今聊城的西北,即今东昌府区闫寺镇申李庄东部一带。

 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考古人士在这里发现遗址,1959年发现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

 鲁仲连台

 郦道元所记鲁仲连台,也称“射书台”。嘉靖版《山东通志古迹》中说台“在古聊城中,高七丈余。”从上述“图一”看,是在城东门里侧。“层台秀出”,“台高七丈余”。“层台”,层叠的台阶;“秀出”,状貌优美出众;“高七丈余”,尽管古代尺寸与今有差异,大约也有二十余米,可见台的雄伟壮观。

 鲁仲连,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他自幼思维敏捷,长于思辨。成年后,风流倜傥,善于谋划,好持高节。周游列国,为人释难解纷,而不屑计功,终生不仕,老死海上。

 聊城当时为齐国西部城邑,是军家所争之地。在燕国伐齐时,被燕将攻取。从这里逃出的人去燕国都城散布燕将拟叛燕自立,引起燕王的怀疑,欲杀燕将。燕将不敢返燕,一直占据着聊城。齐将田单率兵复国,一举夺回被燕占领的七十余城,唯聊城久攻不下。燕将城内柴尽粮绝,烧死人骨煮死人肉为食。城外因屡攻受挫,将士锐气大减,田单杀戮甚众。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灾难更是苦不堪言。此时燕国受赵国攻击,燕王孤立无援。鲁仲连这时来到聊城,写一书信缚于箭上,射入城中。鲁仲连在信中对燕将陈述:智者善观时势,不会违背时机丧失权益;勇者重名轻死,不会贪生怕死损灭威名;忠臣献身报国,不会先顾自己后顾国君。他所处的现状是不智、不勇、不忠之举言辞恳切,晓之大义。指明其前景:若战,胜利无望,战死无义,或退或降,应速决。燕将见鲁仲连书,欲归燕,知燕王多疑,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虏齐甚众,恐降而后见杀。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燕兵无将,自然溃散,聊城为田单夺取,结束了这场逾年的战争,百姓得到安居乐业。

 聊城的人民为感谢鲁仲连这位救民于水火的义士,在其射书处建台纪念。

 县城经三次迁徙,新建城于崇武渡西,即今址。聊城人没忘记鲁仲连的恩德,在新址重建射书台。邑人、万历间工部侍郎王汝训在《高士台记》中详记了建台经过:“郡两迁,聊城附隶如故,岁久台废莫考。万历丁未(三十五年)昆山陆公(梦履)来守东郡,治隆化洽、询典考乘,得故太守宋公题名石于城东门外,徘徊咨嗟曰:此鲁仲连射书故处也。”借此易地重建台纪念这位高士。据康熙版《东昌府志古迹亭馆》记载,清康熙四十七年知府黄汝铨再重修,台“四层、高一百一十尺”,并写有《重修鲁仲连台记》。嘉庆二年再次重修后,其上建崇楼,更为壮观。民国初,楼不存,台基完整。1936年范筑先来聊主政,拓宽东关大街时将该台拆除。

 【颛顼墓】

 从现今见到的最早地方志嘉靖版《山东通志陵墓》中发现高阳氏陵、颛顼庙、圣水井的影子。其记载曰:“高阳氏陵在(东昌)府城西北二十里。”“图一”示:即故城西北约五里处。

 高阳氏即颛顼,相传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颛顼生于若水(即今雅砻江),居帝丘(河南濮阳县)。他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继少昊之后主政,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去世。

 颛顼部落联盟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晚期,他是部落联盟首领,所居帝丘正处黄河东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成为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氏部落为了自己一己之利筑高西岸河堤,将大水迫至东岸冲毁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颛顼帝以共工违反天意,发动群众,讨伐共工。双方大战于澶渊(今濮阳西)。最终共工失败,颛顼统一华夏。历史神话说共工战败时,一怒之下撞倒天柱不周山,使地斜西北成高山,地塌陷东南成大海。

 轩辕黄帝晚年,“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九黎人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不安心于农业生产。颛顼为解决这问题,他亲自净心诚意的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他任命南正(官名)重“司天以属神”,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火正(官名)黎“司地以属民”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是谓绝地通天”,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参见《国语楚语下》)。

 颛顼在秦制定了历法,是一种古四分历,称“颛顼历”。秦统一天下后推行全国,成为第一个正统历法。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颛顼沈静渊深有智谋,清明通达知事理;生养财物以尽地利,顺时行事以法天道,凭依鬼神以制义法;调理五行以教化,洁净虔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所以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颛顼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上承炎黄、下启尧舜,后来的夏、秦、楚等都是他的后代,成为黄帝系下最大的一系。颛顼是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颛顼去世后,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万历版《东昌府志古迹陵墓》记载:“聊城县高阳氏陵在府城西北二十里。陵前有圣水井,旱祷辄应。按《路史》(南宋罗泌著),颛顼葬东郡顿丘广阳里;《皇览冢墓纪》云,在汉阳县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山海经》云,颛顼葬夕鲋鰅之阳;据《濮州志》,陵在濮境;《大名府滑县志》(说)陵在滑东北土山之阳今聊城也有陵(并)建庙。”邑人、万历间按察副使傅光宅在《重修高阳陵庙记》中援引《大明一统志》称:“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嘉靖《山东通志》说“高阳氏陵在东昌近是。”嘉庆版《东昌府志古迹墓冢》载:“宋景佑四年重修、有碑记。”颛顼墓到底在哪里?难以定论。据文物考古调查聊城故城系一古代遗址则确凿无疑。所说“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应是“墓冢”的痕迹。

 民间也有传说,“聊城为高阳氏莅临之地。当地人怀念他,给他修了衣冠冢或泥塑像葬处”。也有说是原东郡治濮阳,后郡移至聊城,在此设陵祭祀。

 在颛顼墓丘地址难定的情况下,当今原属顿丘郡的河南内黄县先行一步:他们自1986年以来,对颛顼、帝喾二帝陵先后修建了山门、祭拜殿、二帝塑像、棂星门、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陵园外,芳草萋萋,林涛奔涌;陵园内,松柏参天,庄严肃穆,透出了帝王陵园的沧桑与威严,前来寻根拜祖的海内外华人、华侨络绎不绝。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颛顼、帝喾二帝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安阳市人民政府、内黄县人民政府常隆重举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这一天,都有数十万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夏子孙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即时礼炮轰鸣,钟磬悠扬,颂歌齐唱,共祈华夏血脉永昌、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颛顼庙】

《大清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聊古庙”原名“颛顼庙”,又名“聊王庙”,在颛顼墓南,是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庙始建年月难考,明朝刚建,于洪武六年十一月“礼部奏:颛顼帝陵在东昌聊城县,庙貌不存,止设坛以祭,请待岁丰民裕,官为立庙。(洪武帝)从之。”(《大明太祖实录》卷八六,第1523页,见【图二】)。万历版《东昌府志祀典志》说“万历十七年聊城知县韩子廉重修,春秋奉祀。”嘉庆版“府志冢墓”章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巡按御史钟化民檄县建庙。”“计庙四楹,中肖帝像,旁列宫官、文武臣各二。环以周垣,门屏濬圣水井以亭覆之。”从记载可推定,庙应是十七年开建,二十年建成。

 在复建庙以前,“饥馑水旱之灾历年靡有宁也。万历庚寅春夏,天下大旱,而东省尤甚。”待庙建成,“郡邑大夫具牲礼拜奠庙下,而士民趋走来谒,有泣下者。随亦雨遍四境庙前后十余里间尤沾足优渥帝之神爽,诚依于此而感应之说,信非诬矣。”(嘉庆版《东昌府志重修高陵氏庙记》)

 相传盛时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后经多次重修、扩建,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已故发掘地方史的耆宿吴云涛先生1987年记述:“山门巍峨,翠柏浓蔽,有清代聊城状元邓钟岳写的聊古庙匾额。正殿中塑有这位帝王坐像,龙袍冕旒,执圭端肃坐于蟠龙宝座,两旁有文臣武将侍立,匾额是膏泽下民。殿后有三间两层的楼阁,还有亭榭回廊,院内老槐覆盖,竹木清华,十分幽静,有住持僧名了僧,庙产良沃八十多亩。”(《聊城文史资料》第四辑)因庙门悬“聊古庙”匾,此名称遂传开、沿袭下来,“颛顼庙”的名字渐渐湮没。颛顼帝本道教信奉人神,怎么和尚“住持”?吴先生未说,或许因长期灾荒、战乱这庙里已没有道人,而了僧和尚却无寺可居,来依奉祀道教人神的。

【圣水井】

嘉靖版《山东通志陵墓》中称“高阳氏陵前有圣水井,旱祷辄应。”宣统版《聊城县志方域志》记载,“圣水井在高阳氏陵前,旧有感应碑。”

 因颛顼生前崇尚玄色,人们以为他是主管北方的天帝,五行中北方属水,又有水德之应,推戴他为玄帝。古时人们相信颛顼帝掌管天下的水,管水就应该有储存水的地方,大概人们想象这口井就是他掌控的水源,因此称它“圣水井”或“圣水泉”。圣,是人们对最崇信的人或事物的尊称,想象颛顼帝的英灵或向井中抓一把往天空中一撒、或往井中吹一口气,这方土地就会普降甘霖。旧志说“遇旱取水雨随至”。也就是说如果旱了去祈求,即可携带雨来。如此灵验,怎不令人崇拜?这样灵验,怎不令人奇异?明朝时就被列为聊城八景之一,称为“圣泉携雨”。

 据后人查访,圣水井近似普通砖井,因弃用已久,蔓延的杂草几乎把井口湮没了,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个冷清的角落里还有一口寂寞的古井。井壁的砖面布满青苔,好似翡翠点缀其上,井水清澈可鉴。吴云涛先生说“井,如今已无,庙已荡然无迹。那颛顼墓古迹亦成为略高于地面的阜。1978年,政府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庙遗址以志”(《聊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以上就是从历史镜头中掠取的故城旧貌。

 附注:据《魏书(一六中)地形志(二中)》(《二十五史》第2455页,《魏书》第2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记载,北魏泰常八年(423)置济州,领五郡:济北郡、平原郡、平原郡太和十一年(487)分属(武泰初立南冀州,永安中罢州)。领四县:聊城、西聊、博平、茌平。聊城县内有魏泰常七年(公元422年)为太平王(魏皇子焘--笔者注)镇守平原所筑的王城,后罢镇并入郡,为(平原)郡、(聊城)县治。“西聊,北魏孝昌中分聊城置,治聊城”,孝昌年号共用了三年,即525-527,所说的“中”,应是526年。所说的治“聊城”,即是聊古庙故城。这个记述明显有个矛盾:西聊于487年就已属平原郡领县之一,怎么526年才从聊城分置西聊县?待考。

 另据吴文治著《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记载,《水经注》成书于北魏正光二年(521),郦道元被害于北魏孝昌三年(527)(见该书上卷552、558页,黄山书社1987年12月1版),故城作西聊县治应是郦道元游访以后的事了。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相关附件

目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