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内容
- 政策文件
□ 本报记者 刘庆功 本报通讯员 王忠友 侯建华
多亏了十几年前录下的一盒磁带,为我们保留下了东昌弦子戏的珍贵资料。
初冬时节,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后石村街面上的铁匠铺显得有些冷清。铁匠铺的主人是64岁的李公运,他有一个从青少年时代一直保持至今的爱好,那就是吹笛子,他的那把看上去很有些文物感觉的笛子就挂在他的床头,“一有空我就吹一段,还是过去弦子戏的曲调。”李公运对记者说,“现在,就只能一个人吹吹笛子体验一下当年的盛况了,再想聚起来唱台戏,难了。”
弦子戏是当年在这一代十分流行的地方戏,是有着十分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样式,目前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公运的话得到了镇文化站负责同志的证实:“今年五一,本打算组织一台弦子戏参加聊城市举办的非物质文化展演,最终却没组织起来,会表演这个的已经很少了。”
李公运所用的笛子是当年弦子戏中的一种乐器。“一台弦子戏唱下来需要演唱者和配乐者不下六七人,热闹得很。我这里有一盒录音带,是多年前录的了,‘里面’的人现在大多都不在了。”说着,李公运从抽屉里拿出一盒磁带来,放入桌子上一架老式录音机里,随即,深邃而悠扬的嗳嗳声便仿佛把人带到了一个纯朴而悠远的乡间世界。听得出来,里面除了唱的,还有笛子、弦、锣、钵的声音。“还应该有个捧笙的,但这里面已经缺少了。”
文化站的同志说起“五一”期间没有组织起来弦子戏的事,很是无奈。那些原来的老艺人要么已不在人世,要么年事已高,行动困难,而年轻人却没有人愿意接续古艺。“这个一是挣不到钱,二是很难学。”李公运插话说。他现场唱了一句,其中的腔调和转折确实让人很难一时掌握要领。
“录这盒磁带时,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弦子戏现场演出。”李公运说。这盒磁带是在后石村的徐西安主持下录制的。他当年感觉弦子戏几年之后可能就再难听到,于是,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请当时还在世的李令山、徐桂春等多名老艺人伴奏演唱了部分弦子戏传统剧目选段,并用录音机录了下来。现在看来,他还真是有先见之明,如今,想听弦子戏,这盒磁带成了最便捷的渠道。而在老艺人逐渐离世的情况下,这盒磁带还有可能成为弦子戏复兴的唯一的参考或学习资料。
意识到这盒磁带的重要性,几年前,现已退休在家的原文化站长王学甫对徐西安珍藏的原始录音带进行了翻录,并做了去除杂音等技术处理,复制的数盘录音带现已被作为今后研究东昌弦子戏的珍贵资料,妥善保存起来。而2006年底,聊城市政府将东昌弦子戏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使其得以政策性保护,也是亏了有这盒磁带留存的纪录。目前,年事已高的弦子戏艺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关部门对东昌弦子戏的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进行挖掘、记录和整理,以拯救这一民间戏曲的奇葩。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