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县胡同
字号:
大 中 小



在聊城老城区道署前街与大朋街交会处往西,有条叫做“十县胡同”的小巷。据说,清朝时东昌府下辖一州九县(俗称“十县”),十县知县来府衙开会时住在这里,故得此名。那么,为什么十县知县都住这条小巷里?这里有段小故事。
聊城是运河古都,明清时期的南北交通要津。乾隆年间,有一年京城大比,从江南结伴来了十位赶考的书生,他们在大码头下船后直奔古城而来,要浏览一下城中的历史名胜。他们观赏了光岳楼、万寿观、文庙、绿云楼、铺琼井等胜景,黄昏后住在了府衙前不远处的一家小客店里。开店的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夫妻,膝下无子,度日艰难。小店偏僻,平时少有生意。今天一下子来了一群青年,老两口喜不自禁,殷勤照应倍加。考生中有个王书生,感染风寒,白天还轻,没当回事, 夜间突然厉害起来,烧得迷迷糊糊,言语不清。老汉又是外出请医,又是买药、煎药,忙了个通宵。次日天气突变,北风大作,气温骤降,本是一群南国的文弱书生,身体就不适应北方气候,这一变天,又有几个书生伤风了。老两口当掉家里值钱的家什为他们请医治病,老太太连夜为他们缝制夹衣。不几日,书生们的病情痊愈,就要奔赶考之路了。待他们临行前,二位老人又借钱给他们添加盘缠。书生们被老两口的善行感动得热泪盈眶,暗自相互告诫:以后咱们一定要报答老人家的恩德。
转眼月余,书生们赶考回来了。老汉留他们住下,等待着发榜的消息。而十位书生在京城考试时,各自都留下了山东省东昌府聊城县古楼西府前小客店的地址,此次返回,打算在这里陪伴两位好心的老人多住些日子。
一日,东关馆驿栈住下了京城里专门来发榜的官员。次日,京城官员在府县官员陪同下,一起来到客店前,向书生们宣布喜讯,十名书生均高中进士,让他们进京面圣,等候授命。
当时由于朝廷整顿吏制,查处贪官。东昌府所属州县的主要官员有的被调走,有的被查办。因此,十名书生同时被封为本府十县的知县。后来,他们来府衙开会时仍然来小客店居住,对待两位老人像对待父母一样孝敬,一时传为美谈。
东昌知府为奖励两位善良的老人,特意拨款建起楼房,并赠匾一块,上书“十县居”,小客店相应改为十县客房。老人去世后,这座楼房及客店就改建成十个县驻府城的办事机构,一直沿用至清。“十县胡同”的名称也就由此而生了。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