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大学士朱延禧:讲官第一 才气纵横不倚权贵
11371502MB2866203L/2016-1981154
2016-01-26 00:00:00
东昌府区人民政府

大学士朱延禧:讲官第一 才气纵横不倚权贵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在东昌府区古城内的朱府口,有一处被人们称为“老府院”的地方。四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朝廷重臣居住于此。晚年时,他因不阿谀奸党,被弹劾贬职还乡,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畸斋”、“遁斋”,显露出不随流俗、不涉世事的风雅情志。他就是史称“朱相国”,世称“朱阁老”的朱延禧。

 

朱延禧,字允修,晚年自号“遁斋老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擅长诗文,以文才闻名城乡,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初授翰林检讨,累迁礼部右侍郎。任日讲官时(日讲官是为皇帝敷陈经史、回答皇帝咨询、兼记皇帝言行的官员),讲《尚书》“可爱非君”一章,旁征博引,援古喻今,阐明义理,颇有独到见解。熹宗大悦,称赞朱延禧为“讲官第一”,拜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未几,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至由他负责编修的两代皇帝的政令集《两朝实录》成书,以及由他负责督修的皇帝陵墓竣工后,天启五年(1625),又升任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当时,大宦官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结,朋比为奸,专权自恣,深得熹宗信赖。尽管朱延禧身居相位,却奈何不得那帮阉党,只能空抱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朝令内阁传旨称魏忠贤为“元臣”,延禧认为不可。御史田景新阿权附势,遂魏忠贤之意上书弹劾延禧。熹宗听信谗言,将朱延禧革职为民。

 

朱延禧罢官回归故里,栖隐故园,养花种竹,陶情养性,不闻世事。有一则故事说明了朱延禧的睿智与博学。一日,正是晚秋季节,他穿了件土布长衫,拿把折扇,想到东郊外玉皇皋看一下农村秋收之景。走到东关姚园村头,只见路西一户人家,竹篱柴扉,几间草房。院里摆满菊花,断定主人是个知音,便走入院内,尽自欣赏。正徘徊间,那草房主人出来笑着招呼,并邀请屋里坐坐。朱延禧赞许他养的菊花品种繁富,真乃超俗,主人笑道:“我一生别无所好,只是爱菊,天天为菊花服役,与菊花为友,简直是把菊花当作我的性命了。”因问到客人姓名,才知道,这位先生就是他所钦佩的当朝一品宰相朱阁老,接着他便要求阁老给写副对联,以光耀蓬筚。朱延禧洒脱成性,不便推辞,也一时高兴,待主人拿出纸笔,他便濡笔写出了“唯有菊花当性命” 七个字,当作上联。写后却又为了难,怎么对下句呢?踌躇之下,问主人尊姓,答姓赵,他触动灵感,联想到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号松雪,马上想到了下联,即挥笔写道:“原来松雪是神仙”。主人大喜,连称真是神来之笔!

 

朱延禧卒后,谥“文恭”。著有《畸齐诗文集》15卷行于世。

 

朱氏家族为聊城鲁西名门望族,有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朱鼎延,雍正癸丑进士清代翰林院编修朱续晫等等。

 

朱延禧墓位于东昌府区沙镇朱楼村西南。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石碑两通,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目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