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如杞:不拜魏忠贤像被诬陷入狱
字号:
大 中 小



咱大聊城,在明清时代有五大望族:“任、邓、朱、傅、耿”。耿如杞家族就是其一。
耿如杞家住光岳楼东路南,外号“耿书篓子”。你瞧瞧这外号,就知道他学识渊博。
28岁那年,耿如杞考中进士,迈进官场,他的人生处处闪耀着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个性。因为不拜阉党魏忠贤而身陷囹圄,因为看不惯官场的狗苟蝇营而辞官回乡。这些,都是他的人性光芒。
可怜的是,耿如杞遇到了一个昏君,崇祯皇帝。这崇祯一怒之下,将耿如杞斩首。耿书篓子,冤啊!
今天,咱就讲一讲耿如杞的那些事。
学识渊博
外号“耿书篓子”
耿如杞,外号“耿书篓子”。这个外号不是贬义,而是对耿如杞学识渊博、博闻强记的一种褒奖。
话说明清时代的东昌,有“任、邓、朱、傅、耿”五大望族,耿家就是其一。耿府就在光岳楼东大街平山卫斜对过,也就是现在的光岳楼东路南。
耿如杞自幼家贫,穷人家的孩子读书不容易。耿如杞读书如吃书,而且,凡是看过的书,都能倒背如流。他就好像一座图书馆,因此,坊间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耿书篓子。
耿书篓子出生在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20岁那年,他补博士弟子员,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耿如杞喜欢读史书,对那些历史上的耿直之士更是敬佩有加。耿如杞曾经感慨道:身为七尺大丈夫,只懂埋头读书,却不能有所作为,读它何用?
在耿如杞28岁那年,也就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他考中了举人。但是,恰在此时,父母相继去世,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艰苦中又度过了十个年头,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耿如杞考中了进士,这一年,他已经38岁,快到不惑之年了。
考中进士后,耿如杞被任命为户部主事,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办事员。别看官职不高,但衙门高,也算是中央机关。这也使读了半辈子圣贤书的耿如杞从此迈进了政界。
当时,明神宗久居后宫,与那些万千佳丽缠绵不休,哪有工夫登朝打理政务。也因此,京城官员有一部分专心于学问,还有一部分官员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干尽了狗苟蝇营的勾当。耿如杞虽然刚刚步入官场,但他并不想沉寂,他发现一些贪官侵吞了国家很多财物,就与户部其他官员约法三章,清查贪腐官员,然后,将贪官绳之以法。这么一来,本来就没大注意耿如杞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起耿如杞来。
不拜魏忠贤像
被诬陷入狱
熹宗即位后,天启元年(1621年),清军已经大举进攻明朝北境。这一年,清军攻陷了沈阳,继而控制了辽宁。看到清军势如破竹的阵势,朝廷众官一片惊慌,没人敢站出来力挽狂澜。
正在危如累卵之际,朝内官员都对耿如杞寄予厚望,认为耿如杞文武双全,素有谋略,堪称经纬之才。于是,耿如杞被任命为职方主事。
这职方主事是什么官职?这里,咱介绍一下。明朝兵部下设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每司设司长(郎中)一人,正五品;副司长(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两到六人不等,正六品。所以,主事是副司长(员外郎)之下的司务委员,也可以说是无副司长名份的副司长。职方主事的工作就是协助该司郎中、员外郎处理司务。也就是说,此时的耿如杞已经从户部转身成了兵部的武官了。
耿如杞在职方主事这个职位上,把工作做得井然有序,受到好评。大司马要弹劾顺天巡抚,耿如杞与其他官员联合响应,上书弹劾,震动朝野。没过多久,耿如杞被提升为职方郎中。
耿如杞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他将克扣军饷的官吏姓名予以公示,严惩不贷。大司马非常赞赏耿如杞的作风和人品,称赞说:即使用黄金给我再造一个职方郎中,我也不会用耿如杞交换。
话说明熹宗即位时才15岁,还是一个小屁孩。魏忠贤趁机独揽朝廷大权。耿如杞眼里不容沙子,看不惯这群阉党的做派,就辞职还乡了。
两年后,一些主持正义的官员联名上奏,推荐重新启用耿如杞。天启五年(1625年)被任命为陕西参议兵备,驻守神木。神木是西北军事重镇,但长年失修,粮饷短缺,住房营地破败不堪。耿如杞到任后,重修战壕、巡视军队,上疏申请军费。很快,军队战斗力得以恢复。
天启六年(1626年),耿如杞又被调任河北遵化兵备副使。此时的魏忠贤爪牙遍地,朝野出现了“只知有魏阉,不知有皇上”的现象。巡抚刘诏为了巴结魏忠贤,迫使耿如杞修建魏忠贤生祠,遭到耿如杞的严词拒绝。
文武官员都向魏忠贤像行五拜三稽首大礼,呼九千岁。耿如杞看不惯这群阿谀奉承的家伙们,并且拒不向魏忠贤像行大礼。中军刘凤翔对耿如杞说:如不参拜,将招致杀身之祸。耿如杞回答说:我宁可被砍头,也决不可屈膝,否则,我没有颜面见我先祖。
从古至今,爱打小报告的人就没有绝迹过。有人就偏偏把耿如杞的这件事报告给了魏忠贤。魏忠贤哪能容得下,他命中丞弹劾耿如杞,并派爪牙将耿如杞逮捕入狱。
耿如杞受到严刑拷打,并被诬陷贪污了6300两白银,决定秋后问斩。耿如杞是一个清官,家里本来就没有什么积蓄,变卖家产也凑不够这些银两啊。听说耿如杞身陷囹圄,他的朋友开始捐助。冠县钱夫人,慷慨解囊,捐出300两。耿如杞的同窗好友白楹立即捐出2000两。与耿如杞同年进士刘余善也捐出300两。在众亲友的捐助下,终于凑够了6300两白银。
天启七年(1627年),即将对耿如杞行刑时,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即位,魏忠贤获罪伏诛。这真是苍天有眼啊!
士兵骚乱
被皇上斩杀
明思宗早就知道耿如杞声望,即位后,亲自过问此案。接着就下旨赦免耿如杞,并官复原职。
在死牢中度过了一年的耿如杞向明思宗陈述,因为不拜魏忠贤像而招致牢狱之灾,并受尽严刑拷打的经过。明思宗对耿如杞的遭遇很同情,月余之后,提升耿如杞为太仆寺卿。但是,耿如杞经过如此大劫之后,已经不再留恋官场,他上疏请辞,明思宗没有批准。崇祯元年(1628年)春,耿如杞又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
耿如杞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在任山西巡抚期间,正值山西遇到灾荒,耿如杞上奏皇帝申请赈灾,并拿出自己的俸禄设立粥厂,让贫民在粥厂免费喝粥。
崇祯二年,清军已经直逼关内,很快就攻破永平、遵化。在北京的朝廷已经吓得魂不附体,北京城已经戒严。远在山西的耿如杞知道北京危急,立即率领总兵张鸿功,带领5000精锐部队,出平型关,马不停蹄直奔京城而来。崇祯皇帝为耿如杞的忠诚所感动,随后,令耿如杞镇守通州,后调往昌平,又调往良乡。军队连续调动,很疲惫,再加上给养不及时,结果,军队出现骚乱。
大敌在前,军队出现骚乱,这是大忌。因此,皇帝听说后,十分震怒,命人逮捕了耿如杞。
崇祯皇帝也是一个昏君,明朝二百多年的大明朝就断送在这个家伙手里。此时的崇祯皇帝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忠言。崇祯四年十月二十六日,在京城西市将耿如杞斩首。这崇祯有言,谁敢为耿如杞鸣冤,斩!后来,还真有一位不怕死的,谁啊?左都御史刘宗周。刘宗周洋洋万言,上疏为耿如杞申冤。耿如杞忠心耿耿,最终落得身首异地的下场,以后朝廷再面临危难,谁还来“勤王”。这崇祯皇帝精心一想,也是啊,人家耿如杞好心好意来保卫京城,却被斩首。崇祯皇帝也后悔莫及,不过,把头都砍下来了,后悔也晚了。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