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之鲁仲连射书救聊城
字号:
大 中 小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诗仙李白曾在《古风》其十中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鲁仲连,大意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鲁仲连是个高尚奇妙的人物,诗中尽是赞美之意。
鲁仲连,又名鲁连,尊称“鲁仲连子”或“鲁连子”,中国战国末期齐国人。其生卒年不详,据专家推算约为公元前300一前250年。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
说起鲁仲连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义不帝秦”的壮举。他舌战辛垣衍的意气风发,逼退秦国大军的机智勇敢,至今都被我们赞叹称颂,但是在我们的家乡聊城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鲁仲连射书救聊城。
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记载在《史记》中。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的聊城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邑。齐燕两国曾为争夺聊城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有详实记载:
其后二十余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仲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鲁仲连胸罗奇想,志节不凡,他为人排除患难、解决纷乱而一无所取。收复聊城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他飘然远举、不受羁绁、放浪形骸的性格,为后世所传诵。秦朝以后,每逢战乱或朝代更迭,很多人都以鲁仲连做榜样。
聊城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卓荦不群的高士,在聊城东门外修筑了一座砖石高台,称“鲁连台”,“高士台”,“鲁仲连射书台”。据记载鲁仲连台横跨东关大街,比城墙高,下面是砖石铺成的方形台基,东门上有石刻横额曰“鲁仲连台”,西门上有石刻横额曰“旷古高风”,台上崇楼高耸,为四层楼阁,上书有大匾曰“射书处”,台下立有石碑镌刻“鲁仲连台”大字,台南面可拾级而上,登楼远眺,西面是东城门寅宾门瓮城和城上的二郎庙,东面则是同样横跨街心的博聊关和城东繁华的运河商业区以及最远处高耸的玉皇阁皋。位于古城东关桥东,是进城必经之地,把守着东关桥头,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时至今日射书台历经风吹雨打,已无迹可寻,但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在聊城历代流传,至今不忘。留下县志中记载的数篇碑记、诗词和人们无限的回忆。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