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古城墙和城门
11371502MB2866203L/2023-1981207
2023-02-17 11:20:00
东昌府区人民政府

古城墙和城门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聊城古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东昌卫指挥佥事陈镛改土城为砖城。 
    城墙周长七里,一百零九步。高三丈五尺,顶宽二丈,基厚三丈,深二丈。内墙用三合土夯注,外墙用巨型砖石垒砌,城设四门。城门上筑门楼,外置瓮城。南、东、西瓮城为扭头门,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有“凤凰城”之称。 
    明代东昌府四个城门分别是:东门为“春熙”、西门为“清远”、南门为“正德”、北门为“宣威”。 
    清代四个城门分别是:东门为“寅宾”,南门为“南薰”,西门为“纳日”、北门为“锁钥”。何时更名?为何更名?无从考证。 
    更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北门“宣威”,意为对北方的企图入侵者显示其威严;到了清朝,当局看起来不顺眼,干脆就把四个城门的名称全改了。 
新建的南城门楼为单层重檐歇山式楼阁;西城门楼是双层单檐的风格;北城门楼阁则为双层重檐的建筑风格。 
    2009年南城门落成时,定名为“南熏”,阴面正中上方镌刻“正德”,双名并存。2011年7月北城门楼和西城门楼完工时,用的是明代的名称,为保持一致,南城门改为“正德”。 

       复建聊城正德门记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运河古都,国家名城。昔日城池之设,始于春秋,然非今址焉。时为齐西鄙重镇,内城外廓,中绕以水,易守难攻。鲁仲连射书救聊,即此城也。后因水患,北魏孝昌之中,首迁王城;后晋开运三年,又迁巢陵;宋淳化三年方迁今址。 
    熙宁三年,始筑土城。城迁门移,今址之南门,即此役所建也。明朝初立, 为防敌御寇,守御指挥陈镛,于洪武五年始甃以砖石。为门凡四:东曰春熙、西曰清远、南曰正德、北曰宣威。 
    至嘉靖四年,因历年即久,楼倾墙欹。知府 叶君天球,乃鸠工庀料,修城浚河,固楼坚垣,终成不朽之功。 
    至万历七年,城池复有蔽坏,知府莫侯与齐等,再次维修。其更砖换瓦,修缺补残,以新门楼、角楼,不数月工毕。且更四门之名:东曰寅宾、南曰南薰、西曰纳日,北曰锁钥。南门名南薰始于此焉。 
    清朝顺治、乾隆之际,邑人傅以渐、知县科普通武,曾修补城垣。道光、光绪间,邑人杨以增、朱学笃等,先后捐俸筹款,修补城墙缺损。宣统以降,未再修葺。后城池楼阁皆毁于战火。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经济腾飞,百业振兴。聊城变为生态宜居之地。来此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与日俱增。故复建城门、角楼以利观瞻之呼声,不绝百姓之口。应时局,顺民意,市委、市政 府决意修复南门及角楼。是役于二零零八年八月兴工,翌年五月工竣。耗资一千八百六十五万元。所费均出于公而弗征于民焉。三座角楼分 建于故城东南、西南、西北之隅。楼体之侧,皆循旧垣之迹,复建城 墙一段。上宽六米,长二十七至四十七米不等。楼通高二十点七米。台基坚稳,角楼高耸。重檐巧作,拱托斗承。十字之脊,歇山之顶,真一杰构也!复建南门,乃此次工程重中之重。新建九十米之南垣,正对光岳,中开一门,面阔六米,拱高七米,人员车辆,皆可通行。明式门楼,面阔七间,进深带廊五间,通高二十二米有奇,巍然屹立于城垣之上。远眺,歇山重檐,灰瓦复顶。 戗脊斜伸,跑兽玲珑。鸱吻高举,正脊卧龙。凌空纡瞻,气势恢弘。近观,长梁虹跨,肘木纵横。檩接枋扣,巧设格棂。立柱紫漆,门窗铁红。姿容洒脱,大方稳重。登楼循堞,感慨无穷。仰视,晴空万里, 雄鹰翱翔,寓展我辈鸿鹄之志;俯察,碧波千顷,银鱼畅游,意示今 朝祥和之风。猗欤盛哉!诚一大景观也。可招八方之游客,堪引四海 之宾朋。广传凤邑之文化,远扬水城之美名。圆百姓之夙愿,树累世 之奇功!是以为记,昭示来者。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目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