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东昌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时间:2023-05-04
字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嘉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东昌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区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东昌府区人民政府

202184

此件公开发布


东昌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东昌府区抢抓“两大”战略机遇,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区的开局五年。全区上下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东昌方位、把握东昌机遇,奋力谱写东昌府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山东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和聊城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东昌府区委关于制定东昌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区委、区政府战略意图,谋划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东昌府区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时期之一。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六个走在前列,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综合实力持续稳步增强。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70.7亿元,2015年增加128.8亿元,年均增长6.3%经济首位度大幅攀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3.3亿元,2015年增加14亿元,年均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75亿元,是“十二五”的1.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亿元年均增长4.7%。全区成功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连续两年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连续三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入选中国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100强,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

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4:18.2:75.4,实现了历史性变化。深入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如期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为新动能腾挪出更多能耗等要素容量空间。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5%,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规模以上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到48家、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发展到18家,两项指标基本占据全市半壁江山。引进落地聊云数据湖、河姆渡工业互联网等一批数字经济项目,“抢滩”登陆数字经济高地。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瞪羚企业”3家。累计实施技改项目65个,完成技改投入8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52%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9%引进中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层次创新创业机构,拥有中科云创等国家级科创平台2家,华瑞电器智能电力开关研发工程实验室、鑫鹏源院士工作站等省级科创平台21家,市级以上科创平台发展到45家。

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脱贫攻坚顺利完成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发展扶贫产业项目92个,改造贫困户危房1177座,利用扶贫资金1.48亿元。构建社会扶贫长效机制,41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2.03万人稳定脱贫。在全市率先开展整洁小庭院·提振精气神行动、脱贫之星评选活动,实现贫困群众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双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强力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取缔整改“散乱污”企业2355家、淘汰燃煤锅炉376台,完成“煤改电、煤改气”改造13.6万户、占全市的19.9%PM2.5PM10SO2NO2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改善45.4%41.4%68.4%17.5%,空气优良天数增加76天,优良率达62.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走在了全市前列。河长制”“长制连续年全市第一重大风险有效化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打包处置、核销企业不良贷款20.5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至2.08%,达到历史较好水平。扎实开展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文化强区建设稳步推进。持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基本形成区、镇(街)、村三级公共文化网络。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1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各级保护名录,举办了四届文化惠民消费及活动、五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和全民健身运动会,被评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东昌府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江北水城·欢乐小镇文旅融合示范区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单位,被授予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单位”“山东诗词创作基地及运河文化小镇现代文旅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区年接待游客突破900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33亿元。

改革开放活力持续释放。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实体大厅、网上大厅、掌上大厅三厅融合。深入推行一站式服务,东昌府区政务大厅、侯营镇便民服务中心被确定为省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试点。创新互联网+农村三资管理,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级财务非现金支付平台。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总量达29.7万亩,占比达41.6%。市场主体增势良好,全区企业、个体工商户比2015年分别增长3.7万家、5.3万家。双招双引成果丰硕,引进独角兽企业旷视科技、央企易华录数据湖、诺先行智慧物联平台、智慧东昌等重大优质项目。

城乡面貌取得显著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建靓区成果丰硕,城市品质更具魅力。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9.5%。实施了6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拆迁600多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5万套,9万余名群众喜迁新居。完成了285个老旧小区改造,占全市的65%。开工建设保障房项目26个,交付1793套。建成综合管廊6.1公里、海绵城市1.9平方公里,铺设燃气管道2752公里、供热管网91公里。打通断头路33条,新修市政道路26条、52公里。拆除违建26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09条,对108个小区实施了物业兜底管理

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新增高标准农田25.2万亩,被评为全省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县。省级农业产业标准化蔬菜基地发展到4个,新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和937家,被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1家企业获得“聊·胜一筹!”区域性公用品牌授权,27家企业、127个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启动了堂邑省级示范片区建设,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市级60个。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086公里,561个村庄实现通户道路硬化,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侯营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

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民生投入持续加大,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全面推进,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累计民生支出15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9.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31644元和15968元,年均增长7.2%8.6%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27个、公立幼儿园71所,完成97农村学校改薄项目三所民办初中“转公”,普通中小学55人以上“大班额”全部清零,幼儿园普惠率由2015年的28.5%提升至93%民办初中在校生占比由67%降至21%,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468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6%以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并轨,人均财政补助分别提高170元和14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600元提高到6132元,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380元提高到684元,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4亿元。积极开展省级食品安全城市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创建。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9.6%。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切实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有效防范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审计、统计、工会、外事、残疾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基层减负年”“工作落实年、解放思想大讨论,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认真做好国务院大督查、省委巡视、《问政山东》《一问到底》和市民热线等问题的整改,政府行为更加科学规范、阳光透明。

五年的发展东昌府区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征程夯实了基础、创新了路径、积累了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有效监督、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区上下的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得益于历届老领导、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等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和无私奉献。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全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多重任务交汇、多项问题叠加、多种矛盾交织的困境,与市委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县(市、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生态保护形势严峻、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公共服务短板突出、财政收入增幅趋缓等方面。

第二节 我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宏观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虽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下加剧了去全球化风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蓬勃兴起,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推进,新的生产要素及其新的组合应用引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呈现出系统性、结构性深刻变革。

重大机遇。十四五时期,伴随国内外条件的变化,东昌府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互通发展机遇。抢抓国家两新一重战略机遇,加快郑济高铁、雄商高铁、鲁中通道等交通建设,实现全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新突破,为东昌府区对接融入省会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区域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

——两河战略叠加机遇。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加快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保护等水利建设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核心区优势,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促进沿黄沿运上下游地区合作。

——省会经济圈建设机遇。省委省政府着力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强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共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要素市场融合发展,为东昌府区融入区域开放合作带来新机遇。

——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数字经济加速到来,全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加快推进,依托辖区内数字技术企业,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东昌府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主要挑战。今后一个时期,面对外部复杂多变的环境,我区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积极做好应对新风险、新挑战的准备。

——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受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国内经济遭遇供需双侧冲击,有效需求不足、投资贸易低迷等问题突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周期不明朗,对我国经济社会将带来全方位深远影响,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景区运营、餐饮、会展、旅游等服务业经营活动增速放缓,疫情对供应链产业链影响或从暂时性、局部性逐渐演变为长期性、系统性。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区域经济格局出现明显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未来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各类要素加速向中心城市、城市群等优势地区集聚。双招双引背景下,人才、科技、项目等资源的县域间竞争加剧,全区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全区能源、土地、环境等要素约束更加明显。

全面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昌府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全新环境,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客观看待自身优势、清醒认识短板差距,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三节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2035年,东昌府区要主动担当作为,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中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更大跨越,科技创新水平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东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东昌。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显著的东昌文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转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美丽东昌。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双循环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市区一体化、城乡发展融合化水平显著提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山东省西部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突破九大改革攻坚”,聚力“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做大做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快建设冀鲁豫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全力打造新时代现代化强区,为推动聊城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贡献东昌力量。

第二节 遵循原则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领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奋力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必须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破解痛点,坚定不移扩消费、强投资、优供给,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协调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十四五期间,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高质量发展,按照一二七的战略定位,聚焦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区这一目标,抢抓国家两新一重建设和省一群两心三圈两大战略机遇,重点在创新生态、动能转换、两河(黄河和大运河)文化、对外开放、宜居宜业、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七个领域聚焦突破、塑成优势。

聚焦一个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区远景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分阶段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区。

抢抓两大战略机遇。强化战略定力,抢抓国家两新一重战略机遇,加快郑济高铁、雄商高铁、鲁中通道等交通建设,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保护等水利建设,5G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群两心三圈战略机遇,全面对接融入省会经济圈,实现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

实现七个强区突破。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重点在创新生态核心区、动能转换示范区、两河文化活力区、对外开放先行区、宜居宜业新城区、乡村振兴样板区、民生改善模范区建设中实现重大突破

——创新生态核心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强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创新主体培育,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动能转换示范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东部高精管材、西部轴承及保持器、南部新能源汽车和数字经济、北部智能制造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构建新时代现代化产业体系。

——两河文化活力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深入挖掘黄河大运河,孔繁森和“六·二七”红色教育,葫芦、木版年画等东昌文化,把城市内涵提升与两河文化活力区建设结合起来,提升城市品质。积极策划举办各类国家级葫芦文化节、两河文化节、文化论坛等,打响东昌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

——对外开放先行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千方百计抓好双招双引工作。以更加开放姿态强化与发达地区合作,探索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在聊茌东大三角建设中主动发挥广平、韩集两镇桥头堡作用,助力聊茌东一体化融合发展。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产业链思维,引导企业相互协作、就近配套、抱团发展,打通产业链堵点,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宜居宜业新城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错位发展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实施城市提升工程,统筹布局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棚户区改造、市政道路改造、雨污分流等综合管廊建设,打造现代化高颜值城市。

——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富农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东昌特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民生改善模范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满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前提,办好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积极创建民生改善模范区。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化、均衡化、一体化发展。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四节 发展目标

要以抢跑之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新征程,在十四五时期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力争经过五年不懈奋斗,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突破,主要领域现代化进程走在全市前列,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合实力更强大。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高质量增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服务业基础性、引领性作用进一步凸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可支配财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发展质效更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34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四新经济和特色优势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增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培育形成多个新增长点,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完善

城市功能更健全。城市精致化、生态化、智慧化、人文化水平显著提升实施城市提升工程,全面完成主城区棚改、老旧小区和街巷改造提升工作,实现主城区与高铁新城贯通。更好满足市民品质生活需求,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建设,构建15分钟健身圈,优化配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区养老等设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彰显城市独特魅力,打响东昌府区精品城市品牌。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积极进展,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形成更加协调、均衡发展的城乡关系。

生态环境更优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突出,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运河、徒骇河、东昌湖等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进展,河湖水质显著改善。强力整治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大力推进碧水行动,加强美丽示范河湖建设。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配置更合理、利用效率更高,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更深入。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着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诚信东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农村土地、混合所有制等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劳动、土地、资本数字等要素自由流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在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加大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打破各类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全力支持、保护、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基本形成更高水平、更加开放经济新体制。

治理体系更完善。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全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步,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深入发展,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平安东昌、法治东昌建设深入人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人民生活更美好。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东昌府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单位)

2020

2025

十四五年均增速/[累计]

属性

综合

质效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4.1

6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预计6.66

8.93

6

预期性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

29.5

40

2

预期性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10.66

预期性

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6.4

8

0.3左右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10.0

7

预期性

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65.8

72

1.2左右

预期性

创新

发展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0左右

预期性

研发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

预计1.1

2.5

0.3左右

预期性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34

60

5左右

预期性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个)

5.5

7.5

6.4左右

预期性

协调

发展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9.53

73

0.69左右

预期性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1.98

1.9

预期性

绿色

发展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44.5

完成市分解任务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约束性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62.3

约束性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比例(%

14.2

约束性

PM2.5年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53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6.81

约束性

开放

发展

人均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增长速度(%

14.4

6

5.2

预期性

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增长速度(%

10172

5

预期性

共享

发展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4.9

8.3

8.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2.66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4.61

24.73

0.097

预期性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6.57

8.20

4.52

预期性

人均预期寿命(年)

78.2

80左右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4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完成市分解任务

约束性

安全

保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完成市分解任务

约束性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约束性

注:单位GDP能耗下降(%)、单位GDP二氧化碳下降(%)为十三五累计值。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区战略,树立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创新观、人才观,大力吸引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构建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合一创新发展生态,打造鲁西创新生态核心区

第一节 完善创新平台体系

搭建高端创新平台。围绕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产业创新技术联盟等创新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市级技术创新平台提质升级,积极创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到2025年,在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

建设孵化服务平台。依托中科云创国家级众创空间、中欧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加快创新创业主体孵化。加快推进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特色小镇、郑家镇轴承产业双创基地等建设,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研究院等主体建设双创孵化服务平台。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专业孵化机构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社会资本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创建省级以上孵化器。支持科技园、研究院、孵化器等双创孵化平台,以离岸创新模式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建研发机构。

推进协同创新建设。引导企业加强与中科院、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引进吸收转化科技成果。鼓励中通、金帝等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介服务机构联合,组建省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设施,合作开展核心关键和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支持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及零件等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专栏1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1.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金帝风电轴承保持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国家级众创空间:聊城中科云创众创空间

3.省级工程实验室1东泰农化生物农药活性筛选工程实验室2天工岩土盾构刀具工程实验室3中泰药业现代药物制剂技术研究工程实验室4鑫鹏源新型金属材料工程实验室5聊城华瑞电气智能电力开关研发工程实验室

4.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山东中通钢构建筑股份有限公司(2)山东聊建集团有限公司(3)山东天工岩土工程设备有限公司(4)山东东泰农化有限公司(5)山东通盛制冷设备有限公司(6)山东金帝精密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山东聊城德润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8)聊城鑫鹏源金属制造有限公司(9)聊城市莱鑫粉末有限公司(10)山东力得制动科技有限公司

5.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聊城华瑞电气山东省智能化电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山东金帝轴承保持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天工岩土山东省盾构刀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鑫科生物山东省病原微生物检验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院士工作站鑫鹏源院士工作站

7.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聊城交运集团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

第二节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

将创新主体培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积极构建企业主导创新机制按照“市场引导、项目孵化、助推壮大”原则,健全引、孵、壮”(引进一批、孵化一批、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滚动培育机制,加快打造具有东昌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群

加快构建产业创新链。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优势产业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促进产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成为创新重要策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鼓励企业结合产业链分工、行业特点及发展方向,自建工程中心、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行业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幅提升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依托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组建专家服务团,为不具备建设研发机构条件的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加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牵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专精特新、育苗扶壮工程,聚焦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继续实施小升高培育行动计划,建立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每年动态储备20家左右后备潜力企业积极鼓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落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补助资金,提供人才培育、创新创业、科技服务等全链条支撑,加快形成具有东昌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实施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力争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长60家左右。

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支持。落实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贴、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等普惠性政策。发挥金融资本杠杆作用,促进银企联动、投贷结合,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发放“创新券”等形式鼓励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完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政策,依托中科(聊城)创新园等,加大创新券政策实施力度,提升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率。鼓励企业、孵化器、产业园区等采用融资形式租赁通用性、专业性的科研仪器设施,纳入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面向社会有偿服务。

专栏2科技创新重点项目

1山东省轴承保持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暨轴承保持器研究院2中欧(聊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研究院3东昌府区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小镇(4)山东河姆渡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数字大厦5聊城数据湖产业园项目6古睿特鲁西国际小微企业创业园二期项目7东昌府区睿达产业园孵化器建设项目(8)聊城天工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项目9中国轴承保持器产业园轴承保持器研发监测服务平台项目10聊城市嘉明新型工业智创园项目企业总部)(11山东鑫科全自动快速药敏检测仪及配套试剂、人类致病性病毒新型诊断技术创新中心

第三节 强化产业人才支撑

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深入实施人才强区工程,围绕全区重点产业需求,积极对接国家、省、市各类人才计划和交流活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引进两院院士”“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紧缺人才。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我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编制重点产业人才地图和产业领军人才数据库,摸清符合全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家底,精准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实施金蓝领培养工程,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开展东昌府区技师评选活动。破除年龄、学历、工种等限制,建立优秀技能人才越级申报、技能等级直接认定制度。开展行业技能人才定向培养,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与企业培养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促进的高技能人才体系。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移动终端等新闻媒介,宣传先进高技能人才典型,大力营造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通过引进一批外来型、培育一批本土型、壮大一批引领型企业家,打造老中青相结合、梯次发展的企业家队伍,引导企业家之间形成合作互助、协作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健全企业家培训长效机制,依托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创新权、经营自主权等合法权益。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勇于创新、诚实守信的企业家队伍。

提升人才发展综合环境。加快人才政策和制度创新构建精准配套的政策体系,全面落实人才新政,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建立领导干部1+N联系人才制度,不定期与引进人才沟通交流,增强人才归属感和荣誉感。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围绕子女教育、家属就业、医疗保障、科研创业,提供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支持,打造更有温度的人才服务环境。健全更加开放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营造更加良好的引人育人留人环境。

第四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科(聊城)创新园等载体作用,精准做好高校院所与企业技术转移对接服务。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鼓励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重点扶持发展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机构,打造综合性技术成果交易平台。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在东昌府区转移、转化。

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规范化公司改制,鼓励改制企业通过上市挂牌等多方式融资。鼓励科技型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鼓励基金等金融机构开发天使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产品,对初创期、种子期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鼓励上市公司、企业家、各类商会组织出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参股、控股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

加快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突出产业应用技术研发,创新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模式,探索事业单位+公司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新型运行机制,布局建设以需求为导向、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研发体系健全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深化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通过共建新型研究院、选派科技副职、科技副总等,多形式多渠道吸引各类人才、技术向产业集聚和转移。

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促进科技服务产业化,培育壮大一批新型服务机构。聚焦特色优势产业,补齐服务短板,鼓励各级重点工程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试验、分析等科技服务。鼓励产业园区聚焦特定产业领域和技术方向,整合各类服务机构和平台公司,通过共同出资、技术入股、创新平台共建或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

第四章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区域动能转换示范区,打造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第一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聚焦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聚焦打破制造业发展瓶颈,开展产业基础能力评估,梳理高精管材、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等产业技术链、创新链、产品链、价值链,摸清关键材料、核心器件、重大装备、共性技术、优良工艺以及节能减排等卡脖子环节,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坚持一链一策,高水平实施产业链长制,分行业加强供应链战略设计,绘制主要产业生态图谱,加大项目招引、自主延链、吸引配套力度,培育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实施延链工程,瞄准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引导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中高端制造、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推动中间产品向终端消费品延伸。实施保链工程,建立外向型企业产业链运行监测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关键零部件断供、关键技术限控等冲击性影响。

强化产业链配套协作。发挥中通、金帝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具有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整合和吸附能力的链主型企业。培育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的专业性企业,促进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分类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优化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

第二节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聚焦高精管材、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和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业,坚持集群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东西南北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培育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东部高精管材基地。按照提质增效、集聚发展原则,依托广平镇高精管材特色产业园,积极承接开发区钢管产业转移,强化钢管行业质量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加快钢管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北方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功能最全的高精管材产业基地,争创国家钢管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2025年,力争高精管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打通钢管全产业链条进一步打通冶炼轧管管加工热处理钢管产业链,下游向进口产品替代、石油、军工、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用管等高端领域延伸上游钢铁冶炼等领域拓展,形成完整钢管产业链。立足差异化、定制化发展,开拓军工、民生市场等新领域,加快研发非标钢管、食品包装用管、饮用水用管、化学和制药用管、冰箱和空调等换热气用管等,推进产品向高精尖、深加工、节能环保提升。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培育技术研发、信息咨询、质量检测等中介性服务机构。依托聊泰铁路规划钢管铁路专用线,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将产业、配套、成本优势集成打造新动能,形成集聚型、多元化、全链条、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强化钢管行业品牌建设。加快钢管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构建人才和技术密集型、资源集约型钢管行业发展模式。同时,利用环保和安全硬约束,倒逼钢管行业落后产能“关停并转”,推动钢管产业结构合理化、绿色节能化、产业智慧化、品牌高端化,打造聊城区域钢管品牌依托鑫鹏源、顺方源等领军企业,加强与钢铁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提高大直径厚壁焊接钢管的开发和钢管焊缝质量,实现焊接钢管替代无缝钢管,有效降低无缝钢管能源消耗提高市场占有率。以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高精度等高性能钢管产品开发为目标,积极开发石油专用管、高端合金钢管、不锈钢管、复合管等产品。加大新产品集成开发力度,引导行业内企业向产品成套化、配套化方向发展,加强高精钢管与轴承产业配套,集成打造汽车专用配件,不断提升园区间、企业间、产品间匹配度和附加值。

——构建行业质量管控和服务体系。建立钢管质量定期检查及质量可追溯制度,依托聊城市钢管经营者协会,按照高于国家标准的原则,制定符合东昌府区实际的钢管行业标准。支持省级钢管行业质检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打造集标准服务、计量检测、质量检验、认证认可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钢管市场提档升级,建设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信息发布等配套完善的现代市场,引导信贷、科技资金、扶持基金等向重点骨干企业倾斜打响聊城钢管市场全国知名品牌。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以国际化市场贸易拓展钢管生产,打造现代钢管物流基地。充分发挥聊城市钢管经营者协会在行业交流、规范提升、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积极策划各类高水平钢管产业发展论坛、研讨会等。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西部轴承及保持器基地。依托郑家镇和金帝、人和等龙头企业,以链条化、高端化、智能化为方向,构建轴承及保持器上中下游紧密衔接、核心竞争力强的全链条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轴承保持器产业振兴基地,打造全国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轴承及保持器产值达到150亿元,培育3-5个国内知名品牌。

——推进链式集群发展。坚持园区集聚、龙头带动,依托郑家镇产业园,以金帝、人和等企业为领军企业,积极培育形成轴承及保持器“雁形梯队”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打造全国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中国轴承及保持器生产基地。注重延链强链,鼓励企业与山东工艺美院、齐鲁工业大学等文创专业院校合作,通过文创+利用下脚料研发工业文化创意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制造业文化主题的工业旅游特色小镇。

——强化技术协同创新。依托金帝公司风电轴承保持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轴承及保持器创新平台,加强与中科院沈阳金属所、洛阳轴承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探索建立三级四方新型创新模式,加速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落地转化。鼓励企业重点研发高铁、风电、重卡等适用的高端精密轴承,以及关节、轮毂、薄壁等特种轴承,加快智能轴承研发;鼓励企业加快开发静音性、自润滑、轻量化、高可靠性及长寿命的高端轴承保持器产品。

——打造行业高端品牌。坚持政府引导、协会规范、市场主导,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全国范围内叫响“东昌府轴承和保护架工业品牌。建立轴承及保持器检验检测中心,培育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形成检验在东昌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全国轴承产业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南部新能源汽车和数字经济基地。依托凤凰工业园中通、力得、泰一电池等行业龙头企业,以绿色化、轻量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聚焦新能源汽车配套的机电开关、锂电池、空调等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经济,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值达到150亿元。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在注重市场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中通、诚通等企业,对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成立聊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智库,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定期举办聊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论坛暨投资恳谈会。积极引导企业重点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增程器、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上发力,形成自主核心技术。鼓励企业自主建设创新平台,争创国家及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

——示范运营及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拓展新能源汽车展示、租赁、维修、零售和售后、二手车交易、电池回收再利用等新型服务业。布局建设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项目。推动制定差异化交通管理措施,引导出租车运营公司、共享汽车运营平台优先购置新能源汽车。加快公共场所、交通枢纽、生活小区、旅游景点等充电设施布局鼓励公交、出租车、环卫、物流小区物业主体利用自有停车站场建设集中充电站,并鼓励对外提供公共充电服务

北部智能制造基地。依托嘉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发展工业机器人和5G光缆、绿色环保油漆、绿色环保建材等产业,打造聊城北部智能制造基地。到2025年,力争智能制造产值达到120亿元,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家。

——工业机器人5G光缆依托宏升达机器人、中创联投等企业,建立研发、营销两端在外,加工制造、成果转化在东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打造工业机器人制造及产业应用基地。支持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国家级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成果加快在东昌府产业化落地。加快爱谱华顿数字工厂等项目建设,引导企业顺应数字经济潮流发展5G光缆产业,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积极开展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示范,争取进入省工信厅技术改造智能化服务供应商体系。

——激光切削依托越华智能科技、创利思源等企业,积极承接济南激光产业转移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专业化、市场全球化方向,打通集激光材料、激光器件、激光成套设备、激光技术应用产品、激光加工等于一体的激光全产业链全力打造激光产业基地

——绿色环保油漆。依托齐鲁漆业等企业,鼓励开发高档环保水性涂料等新型产品,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油漆产业鼓励企业开发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高档合成树脂绿色环保涂料超耐候性(10年以上)建筑涂料以及桥梁和船舶专用特殊功能涂料产品,加快汽车涂料水性化、系列化研究。积极对接引进生产成膜物质、分散介质上游原料企业拓展工程机械、船舶等下游消费市场,鼓励齐鲁漆业等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实现油漆产业上下游互动互促。鼓励齐鲁漆业引进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改造升级生产设备,实施数字化生产、智慧营销

——绿色环保建材。依托国电聊城发电有限公司、山水水泥、荣胜建材等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嵌入国内知名房地产商产业链条,按照节能环保要求发展绿色环保建材产业,打造全省绿色环保建材产业基地。鼓励企业重点研发生产复合膜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绿色环保型建材及制品建立以绿色建筑材料为主体的建材市场依托江北、五洲、永润汽车园和齐鲁油漆,利用VR、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本土应用示范,开展智慧化、互动型、定制化体验式营销。

专栏3: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

1.轴承及保持器1中国轴承保持器产业振兴基地2山东金帝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提质升级项目3聊城市义和轴承100万套深沟球浪形保持器及200万套圆锥滚子轴承项目4航昊轴承年产1000万套高端轴承保持架项目

2.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1)中通新能源汽车升级改造项目2山东力得年产100万套气压盘式制动器和铝合金轮毂项目3东昌府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4山东泰一年产6000万只锂电池及电池组项目5聊城市宏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

3.智能制造1聊城市裕丰轨道年产1500万件轨道装备项目2山东海菲特工程机械生产项目3鑫大变压器220KV500KV超高压变压器项目4山东盛联新能源新建年产1000台多功能农业机械项目

4.新材料:1聊城市三晶新材料金刚石产品项目2山东齐鲁漆业年产20万吨金属基材防腐涂料

5.高精管材聊城市高精管材特色产业园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引导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医养健康、现代金融四大服务业2025年,力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5%左右

做强做活现代金融。立足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金融服务质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做强做活现代金融服务业,为全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到2025年,力争新增上市重点培育企业10家。

——完善金融生态链。引进国内外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银行、保险、期货、信托、基金、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鼓励在东昌府区增设分支机构和网点。引进知名金融控股集团、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设立投资基金和分支机构,鼓励外资发起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养老金融、教育金融、文化金融、旅游金融、农村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积极开展产权、股权、物权和知识产权等交易,完善信用征询、评估、会计审计、抵押租赁、保险再保险、律师服务等链条行业。鼓励网络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等金融机构,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再造金融业流程。探索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丰富域内金融业态,打造多层次、全业态金融机构集群。

——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依托融资担保公司等,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融资租赁和融资担保业务。启动服务业小巨人培育工程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支持中小微企业提高专业和服务配套能力,培育发展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依托中鸿东昌府智造产业基金,发挥中化绿色产业基金投资引导作用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引进省级以上产业基金落户东昌府区,探索建设基金小镇,打造现代金融建设新亮点。

——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加快金帝、天工、力得、齐鲁漆业等重点培育企业上市步伐。完善联动机制,打通企业股份制改造、辅导备案、上市首发及再融资绿色通道。实施企业上市数量倍增计划,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筛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入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内外、新三板、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等挂牌上市。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持续开展金融重点风险领域排查,摸清潜在风险点,建立重点金融风险清单,将金融风险排查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等进行全面监管,建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社会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推动现代物流做大做强。依托聊城市辐射冀鲁豫的枢纽位置及铁路交汇的区位优势,加强综合枢纽和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完善物流区域网络,构建内外互联大通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服务冀鲁豫、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到2025年,力争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

——完善城乡物流网络。充分利用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物流资源,按照县级中转、乡镇级分拨、村级配送的原则,推进农村交通物流网络节点建设,统筹做好节点布局规划,形成以县级物流中心、镇街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为框架的三级农村流通网络。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发挥邮政系统、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村网点布局优势,实施邮政在乡、升级快递下乡,畅通城乡高效配送网络。

——构建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借助高铁新区和聊城机场建设,对接济南、青岛、临沂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依托郑家镇周边区域,发展航空运输、展览展示、物流仓储等临空产业,建设物流中转基地和航空物流园区;依托香江批发市场、江北汽车城等,开发聊城民用机场全货运航线,打造鲁西北航空物流枢纽;利用雄商高铁和郑济高铁交汇优势,推进聊城高铁站及周边区域的仓储、集运、商贸等建设,构建集仓储运输、汽修汽配、工业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枢纽及综合服务区;依托铁力货运、正大物流等发展集装箱物流,打造鲁西欧亚班列发运集散中心和集装箱物流码头推进香江仓储物流园等物流园项目建设。鼓励金帝鑫鹏源、天工、齐鲁漆业等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

——建立区域性内陆保税区。构建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农副产品为主导的区域性保税物流基地,以精密仪器、电子制造为重点的保税加工制造基地。发展配套的金融、物流、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专业服务,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支持建立农产品、水产品、冷冻食品的冷链物流中心和园区,匹配大型冷库和批发零售冷库协调建设。

加快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发挥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品牌优势,以游养”“医养为发展引擎,实施康养+工程,推动医药养食游文体旅产业联动,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居家社区、旅居中高端养生养老项目,打造全市医养健康强区和冀鲁豫交界区医养健康产业新高地,打响康养之城”“鲁西养老首选之地品牌。到2025年,力争医养健康产值年均增长10%左右。

——推进医养深度融合。统筹资源深化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支持鸿福老年公寓等大型养老机构开设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管理。推进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之间的转诊与合作。探索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模式,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机构与卫生服务中心、诊所等周边医疗机构深化合作,打造涵盖日间照料、短期托养、上门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养老服务中心。

——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推动鲁西万亩中药材健康休闲产业园建设,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打造特色中药材产业基地。加快推动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中泰药业、鑫科生物等企业,研发中医药与康养结合的新产品,建设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鼓励医药企业向功能性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化妆品及保健预防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

——创新医疗新供给。支持东昌府区中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尽快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积极与北京、上海等高端医疗资源对接,大力招引日本及国内知名的医疗、养老机构。加大培育集长期照护、养老、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护理康复产业。积极发展家庭医生、个性化体检、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性病管理、心理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业。加快智慧医疗发展,打造医养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签约医生在线服务和远程诊疗服务。

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实施文创赋能创新工程,通过文创+,延伸文化旅游、工业制造等链条,提升东昌府区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和制造业整体水平,建立具有区域领先水平的工业设计中心。

——促进农文旅+文创突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产业品牌打造,引入中央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等院校、协会,通过城市IP、旅游商品及衍生品设计、动漫、旅游品牌、红色文创产品、城乡小品设计、节庆产品开发、乡村艺术酒店、村落遗址公园等,实现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加强木版年画、葫芦雕刻、运河伞棒舞、手工剪纸、东昌毛笔、山东八角鼓孟尝君酒酿造、木板大鼓等非遗产品创新开发,促进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支持老字号商户实施品牌振兴工程,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园区、景区,丰富生产工艺、制作流程等旅游体验。加强乡村文创产业项目化运作,依托乡村记忆工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等,策划设计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文化互动和文化消费活动,探索有东昌特色、文创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推动工业资源泛文创化应用。加快培育工业设计业重点围绕高精管材、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开展合作,创办研发设计中心和分支机构,建设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示范基地。鼓励金帝集团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以共建形式引入国内外工业设计企业。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积极推进文化+科技,结合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福禄文化、民俗文化等,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动漫设计、工艺美术等行业;利用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加快发展网络视听、高端印刷、动漫游戏、传媒出版、演艺娱乐、移动媒体、虚拟现实、创意设计、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通过区域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变革。大力发展夜经济,以东昌湖、江北水城·欢乐小镇、摩天轮欢乐城等标志性旅游景点为依托,发展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化消费业态,丰富文化演出、画廊展览、时装秀、实景演出、印象演出等多样化平台,打造冀鲁豫交界区域夜消费地标。

发展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聚焦先进优势制造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融资租赁、节能环保、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和品牌建设等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专栏4: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1.医养健康1鸿福老年公寓二期项目改扩建2聊城市南洋颐年花园老年服务中心建设项目3聊城市惠众母婴健康管理中心和健康养老基地建设项目4东昌府区大型医养综合体项目5东昌古城颐养院6东昌府区海源医养院7东昌府区长寿医养中心8沙镇医疗康复一体化病房9中鸿国际医疗健康研发中心项目

2.现代物流1东昌府区五道口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2聊城香江光彩置业有限公司智慧物流园项目

3.现代文旅1)东昌府葫芦艺术文化旅游中心(2)孔繁森红色教育古村落乡村旅游项目(3江北水城·欢乐小镇项目(4)梁水镇古运河文化风情小镇项目

4.其他生产、生活性服务业项目:聊城绿亚商城建设项目

第四节 促进数字经济赋能发展

突出数字引领、撬动、赋能作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方向,大力实施数字经济1号工程,积极抢占数字经济新高地,率先建成鲁西数字经济先行区。到2025年,力争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培育省级数字经济园区1家,新增上云企业100家。

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区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统筹推进全区骨干网、接入网IPv6升级。到2025年,力争5G基站建设2000个左右。实现重点开发园区5G网络深度覆盖,推动全区政府及事业单位、车站、商场等重要公共场所和区域、各类公共设施向5G网络设施开放。推动与爱谱华顿、河姆渡公司战略合作探索在嘉明等重点园区建立工业互联网体系依托聊城数据湖产业园、颐高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建设黄河流域超高速互联互通关键枢纽工程(聊城),打造集数据流、技术流、业务流、人才流、资金流于一体的数据中心设施,建成融数据感知、存储、处理和应用为一体的城市智能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突出数字赋能导向,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同优势产业融合,打造全行业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制造业转换增长动力。加快制造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高精管材、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数字化改造,加强企业智能化改造专业培训,提高企业家智能化改造意识,支持更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组建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专家委员会,加强智能制造服务商建设。推广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和模式创新成果,定期评选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和优秀解决方案。加快智慧零售、智慧农业等数字赋能应用,推进金鼎商厦、五星百货等商贸企业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快速响应、个性定制和按需服务的智能生活消费。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实现数字化环境监控、标准化种植管理、可视化安全溯源、精准化灾变预警等智能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到消费全链条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服务的新模式。围绕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和水产养殖,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2025年,力争建成5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依托易华录、旷视科技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鼓励聊云数据湖、罗克佳华搭建物联网大数据运营中心,面向数据要素市场,打造数据资产化服务能力,满足政府和企业多维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需求,提供数据资产化服务。依托聊城数据湖产业园、颐高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展大数据产业项目试点示范,研发推广一批大数据解决方案服务,积极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等数字应用体系建设,率先建成鲁西地区数字经济先行区。设立数字经济产业基金,围绕区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产业布局,重点投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及产业数字化等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产业化项目。

专栏5: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项目

1.数字产业化1中住(北京)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住建云(聊城)产业应用示范区2香江光彩电商科创服务中心项目3上海爱谱华顿集团5G低耗光链路及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2.产业数字化1山东河姆渡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数字大厦2中创联投年产5000智能机器人项目

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聊城数据湖产业园项目2山东数字城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大厦3黄河流域超高速互联互通关键枢纽工程(聊城)

第五章 传承弘扬两河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

深入挖掘黄河、大运河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新时代孔繁森精神,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革命文化为标识、先进文化为引领的现代文化体系,培育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为引领的文化旅游品牌体系,提高东昌府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两河文化活力区

第一节 倡导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夯实理想信念根基。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形成长效机制,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各级党委(党组)每年至少举办一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班,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基层党组织定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探索开办初心学堂,组建党史、新中国史宣讲团,创办网络课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问效评估机制。依托孔繁森干部教育学院,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组建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社区服务队、行业志愿者为骨干的文明实践服务队伍。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烈士纪念设施的建设和保护。依托孔繁森故居、凤凰集红色长廊、“六·二七”纪念园、运东地委革命纪念馆等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发挥镇(街道)、村(社区)文化阵地作用,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一文化进万家活动,建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长效机制。

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加强正面宣传,改进舆论监督,健全完善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发挥东昌府区融媒体中心宣传矩阵作用,建立移动优先的新闻宣传机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骨干网评员作用,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健全舆论引导和舆情管控制度,完善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管理机制,设立东昌府区互联网应急指挥中心,提高应急指挥能力。

第二节 加强优秀文化系统保护

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资源,讲好黄河故事东昌府篇章打响“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品牌深入挖掘黄河根祖文化、农耕文化、治理文化,以及民间传说等,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东昌府篇章。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积极做好运河沿线文物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沿线古村落、沿线生态水系等整体性保护,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东昌府段标杆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作,加强成果保存出版和转化利用。

加强大运河遗迹遗址整体性保护修复。加强土桥闸、梁乡闸、会通河等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加强东昌葫芦、木版年画、八角鼓、东昌毛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和展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加强梁水镇村等古村落、古运河河道、运河码头、戏楼等运河遗址遗迹保护。积极融入运河商埠联盟,打响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名片,打造大运河全域旅游的特色节点城市。支持梁水镇融入运河古镇联盟,加快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等项目建设,重现运河古镇辉煌。支持道口铺街道等传承发展东昌毛笔、木版年画等非遗文化,推动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堂邑镇依托葫芦产业打造福禄小镇”,推动堂邑镇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推进文化资源保护。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文化遗产保护音像资料和档案数据库。加强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利用。高水平推进东昌府区博物馆建设,通过丰富馆藏文物、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管理服务等方式,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探索5G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提升博物馆对公众的服务能力。

第三节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打造特色精品旅游城市。依托历史文化、河湖生态、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重点围绕运河文化旅游、乡村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三大板块,加快大运河国际文化港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旅游新IP、激发旅游新消费。全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兼具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康养、宜居等功能的全国知名旅游城市、冀鲁豫三地全域旅游示范区,打响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旅游品牌。

——运河旅游。积极融入运河商埠联盟,打响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名片,打造大运河全域旅游的特色节点城市。积极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活态化展示运河文化,对运河文化进行现代演绎、创新挖掘,创意打造独特性、主题性、引爆性的旅游IP。通过创意表演、歌手驻演、网红景点、运河音乐节、文艺演出等形式,将东昌府区打造成符合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消费习惯、凸显城市风貌和特色、具有自媒体平台高传播效果的旅游新地标城市。

——乡村旅游。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以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推进堂邑镇福禄文化”、韩集镇“梦幻后姜”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游。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旅游。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拓展红色旅游。依托孔繁森纪念馆、繁森干部学院、范公祠、革命老村凤凰集、鲁西特委、·二七纪念园、运东地委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拓展红色演出、红色教育等,打造党性政德教育基地,讲好东昌红色故事。

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创新营销手段,利用民俗节庆、葫芦文化艺术节、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积极策划举办各类国家级葫芦文化艺术节、摩天轮欢乐城文化旅游节、中华龙舟大赛”“休闲垂钓赛”“中国全民休闲皮划艇大赛等特色文体活动。充分利用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宣传推介,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响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旅游品牌。借助好客山东”“鲁风运河等省级旅游品牌,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终端立体性网络营销体系。融入全国大运河旅游营销联盟,开展大运河旅游产品品牌塑造和推广营销活动,合力塑造千年运河品牌。

第四节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提升,加快新城、新建大型社区等人口密集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建设。实施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工程,鼓励群体建设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阵地。继续实施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政策,不断充实馆藏资源,提升参观服务环境。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合理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消夏文艺演出、一村一场戏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品质。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地区倾斜,切实保障群众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文化生活的权益。加强齐鲁文化云县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百姓点单、政府买单的文化惠民机制。强化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健全以效能为导向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机制

促进文化艺术繁荣。围绕大运河、东昌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加强文艺精品工程建设,推出一批具有东昌府区特色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艺术繁荣兴旺。聚焦农村现实题材,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优秀文艺作品。建立基层文化活动扶持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


专栏6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1.红色教育1东昌府区委党校孔繁森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中心)项目2韩集镇省级理论宣讲基地

2.文旅融合项目1曲江新鸥鹏新建聊城大运河国际文化港项目2山东新华文创东昌书院项目3葫芦艺术文化旅游中心4中华水上古城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旅游项目5)“梦幻后姜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综合体6芳香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7魏氏熏鸡文化产业园

第六章 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打造对外开放先行区

坚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上下功夫、做文章,主动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为引领,创造新需求,更好促进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构建冀鲁豫区域性消费中心,打造山东西部对外开放先行区

第一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促进供需高效适配。紧紧扭住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实施质量强区和品牌战略,瞄准高端生产装备、生活用品,精准实施产品提质工程、进口替代工程,推动更多东昌产品在强大国内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参与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节能标准,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建设省级以上检测与评定中心,推动全区质量链建设,研发、引进新技术为产品制造、流通、消费等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保障,打造一批在质量管理、产品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示范性的行业质量标杆。

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完善利于促消费的财税政策,统筹政府、社团、企业,加大提货券、抵扣券、直接补贴等力度,刺激消费潜力释放。积极引建集购物休闲、文化休闲、娱乐餐饮、商务展示等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推动传统商贸转型重塑,支持线下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综合型消费场所升级,增强北部江北水城·欢乐小镇、中部金鼎商厦、南部摩天轮欢乐城等城市综合体辐射作用。培育古城商业街、龙堤美食岛等特色商业街区,逐步形成与高质量发展和居民品质生活相适应的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贸街区,支持创建省级以上特色商业街、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发展首店经济,鼓励在我区开设中国(内地)首店、山东首店。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鼓励企业设立社区服务网点,加快形成便利店、家政、托幼、养老、医疗、教育、文体等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

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完善智能+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场”“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培养智能+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教育、医疗、养老、家政、文旅等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智能化创新提高社会服务供给质量。引导以消费大数据赋能生产企业,促进个性化设计、柔性化生产,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拓展电商应用范围,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强化香江电商科创中心、聊云购等第三方电商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推动物联网技术与电商模式融合创新,加快形成技术先进、供应链优化的电商市场新格局。

第二节 扩大精准高效投资

强化重点领域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围绕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四个一批项目建设。聚焦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围绕重大基础设施、智能制造、重大民生保障、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发挥政府债券投资作用,建设一批增强基础能力、保障链条安全的示范性重大工程。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紧紧围绕区域重大战略部署,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及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以税费政策优惠、政府引导基金、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建设项目。大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招商资源,借力儒商大会、江北水城双招双引大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第三节 全面融入重大区域战略

深度融入省会经济圈。加强与茌平、东阿城区的互动发展,在聊茌东大三角建设中主动发挥广平、韩集两镇桥头堡作用,建成全市发展核心增长极。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以交通共联、产业共融、资源共享为重点,强化与济南在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对接合作。借助济聊一体化机遇,瞄准济南及周边城市,深化区域旅游合作,融入济南、泰安、聊城、曲阜山泉水圣黄金旅游线。探索共建产业园,承接济南产业转移,打造济南西部产业转移协作区。深化与济南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柔性引进高端人才。

大力开展沿运区域合作。借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与大运河沿线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等合作,形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合力。积极融入运河古镇联盟建设,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运河城镇发展共同体,促进运河上下游在文旅、产业等领域合作,深化在品牌宣传、旅游客源等方面共享。

深化国内区域合作。发挥冀鲁豫交界区位优势,加强与沧州、衡水及中原城市群等地区合作对接,推进旅游联盟建设。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据央企国企、龙头企业产业布局,找准融合对接发力点,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优势资源对接,大力招引京津企业、科创资源和高端人才。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的合作交流,探索与发达地区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方式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第四节 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

牢牢抓住双招双引。发挥7+9+4机制作用,创新产业空间,制定项目地图,发挥好招商办事处等机构作用,规划包装好拟打造的项目包、产业链、优势政策,形成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双招双引工作机制。建立园区招商中心+招商公司运行模式,依托东昌融媒推广双招双引品牌。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瞄准国内、民营500强和知名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端项目。依托国内外创投基金,引进人才创新创业的专精特新科技型项目。依托易华录、旷视科技等知名企业,建设一批优质项目。建立招商顾问群和项目研判专家群,推进以商招商、专题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设立驻外机构招商等。深化与中科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院所全方位战略合作。积极策划精密轴承、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等各类国家级高端论坛,努力引进中国轴承协会、全国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设立分支机构。

推动内外贸融通发展。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培育内外兼营、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的本土外向型企业,培育扶持出口企业拓展内销市场,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在境内外注册商标,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出口品牌。加强外贸企业主体培育,引导企业开拓东盟、日韩、上合等国际市场,加快培育外贸新增长点。

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欧国家的境外合作和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优势产业大力开发海外市场。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积极推销本土产品,开拓多元化国际国内市场。积极根据中央和省、市相关政策为企业申报各项资金扶持。鼓励有实力的外贸出口企业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走出国门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将国际贸易做大做强。

第七章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进绿色低碳集约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东昌。

第一节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形成以城市化地区为主体形态,以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为支撑,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施差别化管控,将财政支持等激励政策与空间管制等限制、禁止性措施相结合,提升优化开发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强化限制开发区域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区域。

推进美丽河湖建设。聚焦大运河、徒骇河、东昌湖等重要河湖,突出生态环保功能,持续实行河长制、湖长制。推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实施,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推动流域精细化管理,加强再生水循环利用,科学确定河湖生态流量,严格生态流量管理。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持续改善河湖水质及环境。建成高标准、高规格的绿色生态长廊,打造省级美丽示范河湖。

全方位开展国土绿化。实施全区增绿、增效行动,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攻坚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沿路、沿岸建设防风固沙、防水土流失、防汽车尾气等生态林带,打造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河渠等森林长廊。建立区、镇(街道、园区)、村三级林长制。积极开展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优先使用优良乡土树种、珍贵树种,提高林木种苗质量。调整优化树种、林种结构,全面增强森林的多种功能

第二节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赢蓝天保卫战。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控,稳步提高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抓好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和时段污染防治。持续推进三调一转,发挥好智慧环保平台和专职网格员作用,实现精细化管控治理,保持执法监管高压态势。以燃煤总量削减替代为抓手,完成散煤清零任务,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深入开展成品油综合整治,加强重型柴油车污染治理,抓好移动污染源综合防控。加强秸秆及废弃物露天焚烧管控,完善一厂一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全面推进工业污染源提标改造,持续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推进夏秋季节臭氧污染防控工作。

打赢碧水保卫战。统筹抓好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城区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治理、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等工作,促进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制定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明确各水体、区域环境准入条件,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涉水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全面推进重点行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固定污染源氮、磷达标排放,严厉打击无证排污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确保已建成的污水治理设施稳定达标排放。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项目。优化水资源调度管理,通过调度拦河闸、争取客水引水等,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到2025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14.2%

打赢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大力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加强危险废物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风险管控,强化固体废物无害化利用。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规划,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确保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加强白色污染治理,禁止生产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塑料袋,大力推广绿色环保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倡导居民使用绿色环保购物袋。建立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强力推进以城区各街道、嘉明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推进垃圾分类达标社区创建活动。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循环经济产业园,统筹处置城乡生活垃圾、餐厨厨余垃圾、建筑垃圾等,逐步建立无废城市2025年,城乡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第三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全过程,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绿色成为东昌府区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推进低碳城市、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零碳示范区。降低化石能源利用占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推进清洁能源倍增行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防治统筹融合、协同增效,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提高国土空间绿化比例,持续增加森林碳汇。坚持减量化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推广。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2027年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

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五年行动计划,加快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实施绿色制造节能降耗、循环发展行动计划,分行业、分领域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升标准,开展企业清洁生产领跑行动,健全单位能耗综合评价机制,实施差别化能源配置。对火电、钢管等行业产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导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引导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创新发展。

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资源节约型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需求侧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强大动力。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素养,促进公众以实际行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推进绿色消费深化落实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等绿色生活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健全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监督举报、环境公益诉讼等机制形成全社会倡导节能的良好氛围。

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深入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机制,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探索实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渠道。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完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基本完成重点区域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严控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等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土地资源向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各镇(街道)、园区积极探索节地技术和模式,支持开展土地资源集中、复合、立体利用。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区、厂房进行零增地改造,实现增产增效不增地。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及耕地占补平衡等土地政策,加快处置利用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用地,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施节水控水行动。落实国家节水控水行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建立水资源消耗刚性约束制度。严控地下水超采,加大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力度,十四五末全区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降为零。提高灌区输配水能力,完善灌区计量设施,打造现代节水型灌区。引导高耗水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再生水回用改造,推动企业串联用水、循环用水。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加强公共领域节水。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落实森林等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探索建立湿地生态、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古树名木保护等补偿制度。加快建立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林业产业化,积极发展林果、种苗花卉、家具、板材、森林旅游康养等林业产业,实现森林等生态资源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依托,推动林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专栏7: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1.水污染治理重点项目:1东昌府区生态环保乡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2东昌府区城市道路雨污管道工程建设项目3聊城嘉明康达二期工程建设及汇流范围内管网建设项目4班滑河河道治理项目5小巷雨污分流改造提升项目6南环河水体治理及景观提升7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8聊城市城西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

2.固体废物综合处置重点项目:1聊城康达垃圾处理有限公司二期建设项目2东昌府区城镇垃圾分类及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3山东葛泰建筑垃圾资源化环保利用项目

3.其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青周渠生态景观绿化项目

第八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 打造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城区

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牢固树立精品、精致、精良、精准、精细、精诚六精理念,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持续优化城市形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放大中心城区在区域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打造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城区。

第一节 统筹优化城市发展框架

推进聊茌东都市区一体化建设。借势聊茌东都市区融合发展机遇,发挥主城区资源、产业、交通、金融等优势,积极落实都市区联席会议制度创新产业项目共同招商机制,促进都市区内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进都市区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资源共享加快构建都市区一体化公交骨干网络,加快建设东昌府区至茌平、东阿快速通道,推动形成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聊茌东都市区辐射带动能力。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城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主城综合承载能力,依托主通道和生态带打造两大黄金廊带。(1)科创制造廊带,沿湖南路广平、韩集聊城大学高铁新区张炉集郑家为主轴,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和产业高端发展优势。(2)绿色生态廊带,沿德商高速、雄商高铁,斗虎屯梁水镇闫寺堂邑道口铺侯营沙镇为主轴围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生态体验等重点领域,加快产业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打造绿色生态产业新高地、红色教育基地。

构建跨县域联合体。以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着眼区域统筹发展,打破行政边界,锚定周边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借势借力构建跨县域联合体。推进东昌莘县现代农业联合体,借力莘县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优势,在标准化种植、物联网溯源体系、冷链仓储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积极融入、跨区协作,力争成为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共同打响·胜一筹!区域品牌。探索建立跨县域协作一体发展新模式、新路径,逐步推进东昌临清”“东昌茌平”“东昌阳谷等特色产业联合体,提高市域现代产业链竞争力。

第二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建设宜居、智能、韧性城市,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主城突出出新出彩,推动内部挖潜与功能更新,建设宜居示范区和景观风貌展示区。统筹布局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实现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合理布局蓝绿空间,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推进西关街、电大路等市政道路改造,预留高架桥形式的建设空间。加强对历史城区内古城、东关、运河、东昌湖的房屋修缮和建设管理,延续和提升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超前规划布局城市生命线系统、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系统,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手段,健全完善社区长效管理服务机制。全面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新技术全面赋能城市发展,推动电力、供水、交通等系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建成城市大脑,打造各领域城市大脑+应用场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安防等智慧城市融合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东昌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推动城中村、城郊村、镇驻地常驻居民有序市民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按意愿在城市便捷落户。以嘉明经济开发区镇街驻地为重点,完善配套设施,加快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确保未落户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年度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公办学校为主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保障落户农民平等享受市民待遇,打造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示范区。

专栏8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

1)东昌府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顾庄路奥体路魏大庙街海绵城市道路工程3嘉明经济开发区建成区设施提升项目

第三节 积极培育镇域特色经济

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立足镇街区位、产业条件,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引导镇域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镇域特色经济。培育发展重点镇,提升重点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功能,以沙镇、堂邑、郑家韩集为重点,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把城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逐步打造一批功能集中、产业繁荣、特色鲜明的重点镇,着力构建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推动镇域经济均衡发展。到2025年,全区培育形成4-5个重点镇及特色镇。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积极推行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产业承载和集聚平台,推动形成人才聚、产业兴、镇域活的良好发展格局。抓住县城扩容提质的机遇,推进撤镇设街,科学布局产业园区,提升对产业、人才的引聚能力,为产城融合搭建良好的平台。推进各类园区与周边镇街有机结合,推进镇街产业园区与紧邻镇区集约布局,建设镇域经济中心,实现生活区和生产区合理分工布局、相互支撑发展。

推进镇域经济特色发展。按照重视差异、分类引导,服务三农、生态宜居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镇域经济特色发展,将特色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产城融合、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做强镇域特色支柱产业。推进镇域经济差异化,对跨镇域相同或相近产业合理布局、协同互补,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突出扶优扶强,大力扶持主导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区域品牌。突出开放合作,提升企业配套协作能力,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专栏9重点发展特色小镇及产业园区

1.特色小镇1梁水镇运河古镇2堂邑福禄文旅小镇、沙镇绿色蔬菜小镇3韩集文旅小镇4道口铺非遗文化小镇

2.产业园区1聊城数据湖产业园2中国轴承保持器产业振兴基地(一期)3聊城市高精管材特色产业园


专栏10:镇域经济发展定位

1.嘉明经济开发区发展定位:打造全区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地。产业定位:依托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山东立海、山东龙大、聊城福润禽业等畜禽加工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诺先行智慧物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依托嘉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2.凤凰工业园。发展定位:建设东昌府区南部新能源汽车和数字经济基地。产业定位:依托中通新能源、诚通客车等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经济,打造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依托聊城数据湖,打造全区大数据汇聚存储、应用开发及产业孵化的区域性示范基地。

3.古楼。发展定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文旅融合区、医养结合街区、金融多元区、商贸智慧区”。产业定位:依托东昌湖、古城、摩天轮、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打造精品旅游”;依托辖区医疗资源和国械聊城分公司打造精品医养”;依托辖区金融行业公司及53网点打造精品金融”;依托杭州颐高集团数字经济产业园、铁力货运、正大物流等,积极融入高铁沿线产业带,打造“精品商贸”。

4.新区。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文旅融合、数字经济等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产业定位:依托江北水城·欢乐小镇、月星环球广场、东昌文化创意中心,发展文旅融合产业;依托香江电商科创、河姆渡工业互联网、“聊聊云购”平台等,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依托建工大厦、曙光大厦、莲湖大厦等楼宇,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

5.柳园。发展定位:重点发展文旅、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定位:依托曲江新鸥鹏文旅项目,发展现代文旅产业;依托中科创新园,加强与高校及企业的联系交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住建云、北京微医等项目,大力提升商业服务贸易,打造楼宇经济。

6.闫寺。发展定位:打造全区小微企业孵化园,争做全区科技创新型的排头兵。产业定位:依托鲁西国际小微创业园和顺达产业科技园,打造商贸服务和科技创新园区。

7.道口铺。发展定位:依托建材及汽车配件等产业优势,发展绿色建材、汽车配件、非遗+文创等产业,打造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产业定位:依托聊城国电、山水水泥、荣胜建材等,发展绿色建材产业;依托卓群、恒力机械等企业,发展汽车配件产业;传承发展东昌毛笔、道口铺钟表、安庄陶艺、道口铺木版年画等非遗文化,推动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8.郑家镇。发展定位:擦亮“中国轴承保持架之乡”金字招牌,进一步叫响“全国重点镇”,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打造全国重要冲压件生产基地和东昌府区经济副中心。产业定位:依托金帝、人和等企业,加快中国轴承保持器产业振兴基地项目建设,做大做强轴承及保持器产业;依托亿沣蔬菜种植基地,发展现代农业。

9.梁水镇。发展定位:做大做强畜禽养殖加工、果蔬、粮食生产加工等产业,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强镇;融入运河古镇联盟,重现运河古镇昔日辉煌。产业定位:发挥运河古镇优势,依托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等项目,发展现代文旅产业;依托八刘工业聚集区,发展建材、机械加工产业;做大做强畜禽养殖加工、果蔬、粮食生产加工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10.张炉集。发展定位:积极融入高铁生活圈,发展机械加工和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东昌府区西部新型经济强镇。产业定位:依托中蓝文旅小镇、国际教育基地(银河学校)积极融入高铁生活圈;依托昌吾机械、德众轴承、天道机械等企业,发展机械加工产业;积极发展高标准蔬菜种植和养殖项目,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11.广平镇。发展定位:做大做强高精管材产业,争当聊茌东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桥头堡。产业定位:依托聊城市高精管材特色产业园、金佳利工业园区等,做大做强高精管材产业;依托华宝种鸽肉鸽养殖项目等,发展现代农业。

12.韩集镇。发展定位:发展“红色+民俗+工业+生态”四景合一的特色镇域旅游,打造“五彩小镇、休闲韩集”,争做聊茌东一体化融合发展桥头堡。产业定位:依托万紫嫣红芳香文化博览园、泉润农业公园、汇诚农业产业园等,发展休闲农业;依托“六·二七”纪念园、运东地委革命纪念馆、“梦幻后姜”等,做大做强红色文化和乡村民俗文化;依托孟尝君酒业、金水城香油等,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古漯河湿地,建设古漯河生态旅游度假区。

13.侯营。发展定位:借助毗邻京九高铁站、高铁新城区位优势,进行乡村旅游示范片整合提升,全力打造宜居、宜养、宜游、宜商、宜业的特色小镇。产业定位:依托中欧人工智能研究院,引进尖端产业,整合科技与人才培养资源,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围绕蔬菜、林果、苗圃、畜牧等农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区域性农产品流通节点市场。

14.沙镇。发展定位:立足农业大镇、蔬菜大镇、历史名人优势,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强镇和历史文化小镇。产业定位:依托立海种鸭养殖、牡丰禾肉牛养殖、康瑞园肉鸡养殖等项目,打造现代畜牧产业基地;依托高科育苗、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等,打造现代蔬菜产业基地;依托王泓阳、穆桂英等历史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15.斗虎屯。发展定位:积极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北部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区、新型材料聚集区。产业定位:依托德商高速交通区位优势,打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无污染的工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循环农业”,探索科学化、智能化、量贩式的现代农业模式,打造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新名片。

16.堂邑。发展定位:打造国家葫芦文创产业名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做大做强大蒜基地、食用菌基地。产业定位:依托葫芦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福禄产业”;依托葫芦小镇、西湾湿地以及孔繁森干部学院等项目建设,实现社区、景区、园区“三美同创”;依托绿亚集团、健春食品、龙安建材等企业,培育以有机食品加工、新材料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以仓储、电商、育养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第九章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东昌特色乡村振兴样板区

第一节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创建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区,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持冬小麦面积基本稳定,引导发展优质强筋小麦,适度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构建粮经饲多元种植结构。到2025年,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9.5亿斤以上。

打造生态农业基地。坚持以龙头带基地、以规模增效益,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葫芦、中药材、林果、芳香植物等特色种植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鲁西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实施乡村产业发展平台构筑工程,积极争创省级特色优势产业园区、产业强镇、乡土产业名品村。加快瓜菜菌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引导发展现代设施栽培,扶植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企业。大力实施优质畜牧业工程,重点发展鲁西黑头肉羊、优质畜禽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组织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积极推进特色渔业发展。到2025年,全区绿色蔬菜面积稳定在4万亩以上,肉蛋奶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特色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0.6万亩左右。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和化学投入品市场治理“三安联动”监管机制,加速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检测监管平台全覆盖,基本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创新实施“农业首席质量官”制度,高标准示范推广“净菜进京入沪”工程,加速全区农产品标准化升级。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聊·胜一筹!”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依托立海、众祥等养殖和畜禽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中央厨房。实施农产品加工流通能力提升工程,发挥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县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积极发展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引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依托马颊河、西新河、徒骇河等生态资源强化农业体验创意活动、农事景观设计和乡土文化开发发展休闲康养产业。到2025年,力争建成1-2个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乡村产业主体培育工程,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级联创。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创建,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模式。到2025年,力争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6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5家,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各村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实施好乡村振兴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多村一社区改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持续做好搬迁撤并、集群打造、特色保护、整治提升等四类乡村建设。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一村一策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稳步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坚持三生共融”“三区联建”“三美同创,推动资源整合、力量下沉、村庄聚合发展,建设东昌府区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绿化美化五大攻坚行动。推广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市场化运营,助力农村环境整治。完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实现无害化处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城镇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城镇生活性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鼓励商贸流通龙头企业积极布局镇街连锁超市,实现全区所有镇街全覆盖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商贸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村级事务网上运行。完善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合理布局乡村小规模学校,改善乡村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和质量,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提升乡村幼儿园办园水平。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村镇建设,加强乡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每个镇街办好一所政府举办的镇街卫生院。实施养老服务进村工程,鼓励多种方式建设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生活习俗文明健康行动,倡导现代生活方式,倡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专栏11: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1)聊城生态颐养国际社区项目2)聊城芳香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3)五道口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4)奥祥农牧年屠宰1亿只肉鸡项目(5)晶科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6)聊城和润食品肉鸡加工产业化项目(7)绿亚商城建设项目(8)山东创聚新能源现代智慧农业融创服务基地项目(9)山东牧丰禾农场万头现代化高效良种肉牛生态化养殖改良和育种基地(10)福禄田园综合体(11)聊城龙大肉食品有限公司3000吨冷藏库及附属工程项目(12)光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建年出栏1500万只817白羽鸡养殖项目(13)乡村振兴绿色能源农产品孵化基地(14)泉润农业年产果蔬1000吨项目(15东昌府粮食储备库16古漯河乡村振兴示范区17)“梦幻后姜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综合体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以获批创建全省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三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落实好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措施。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支持村级组织因地制宜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探索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租赁经营型、服务创收型、项目拉动型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挖潜指标,优先保障农业项目用地。推广乡村产业发展点供用地模式,盘活现有闲散土地。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机构支农工作机制,开展鲁担惠农贷等业务,推广农地抵押贷款、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确保普惠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解决相对贫困为重点,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机制,着力激发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内生动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切实兜住民生底线。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推动产业扶贫政策向乡村振兴转化,打造一批各具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加强健全脱贫、易致贫群众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加强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被列入全省第一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事项。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智慧乡村中的作用,鼓励电子商务进农村、“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完善提高“互联网+监管”等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积极争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区。

第四节 完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实施基层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村两委成员教育培训,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切实提高村干部履职能力。建立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实施优秀后备人才递进培养,着力解决村级班子后备力量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严格落实区镇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包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驻村等各项帮包措施。

大力培养引进乡土人才。加大现有人才培育力度,严格培训标准,规范培训流程,分层分类分模块开展职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吸引东昌府籍高层次人才柔性回归乡村,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到2025年,全区乡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1.5万人以上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决纠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清理规范各类检查评比、考核督导事项。强化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选拔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建立干部上下交流挂职任职的长效机制,注重在乡村振兴工作实践中选拔培养干部,对政治强、本领硬、作风实、做出突出实绩的,优先提拔使用。

第十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统筹发展支撑

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高速铁路为骨干、高速公路5G新基建为支撑,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打造区域交通枢纽

完善对外快速通道。围绕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国家及省市交通规划,完善北联京津冀地区、东融省会经济圈、西接中原城市群的区域交通快速通道,全力配合推进聊城高铁站和聊城民用机场建设,打通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交通综合大通道,打造冀鲁豫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成果,推进山东省交通强国试点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路网,提高管理养护和服务水平,树立东昌府区新农村幸福路优质品牌。优先满足区域中心村、中心社区对农村公路的新建改造需求,确保建成一条,达标一条

健全客货枢纽网络。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和农村客运公交化枢纽,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协同管理,积极引导立体换乘、同台换乘。依托高速、国省道及干线公路,完善货运枢纽站布局围绕居民出行需求、服务产业发展,健全农村客运和物流体系,优化网络衔接,畅通货运通道,实现城际、城市及城乡交通的无缝衔接。

第二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实施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速光纤网络扩容,布局大容量光通信高速传输系统,持续提升网络带宽和质量。加大高速率宽带接入覆盖,持续推进光纤到户,全面建设千兆城市。高标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大力推进百兆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和高带宽用户占比。

发展移动通信网络。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加大公共资源向5G网络建设开放力度,解决5G进场难、电费压降难等问题推进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培育重点场景应用,率先打造5G先锋城市。到2025年,实现城区、镇街驻地和村庄5G信号全覆盖。

第三节 强化水利基础保障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配合做好徒骇河马颊河防洪治理工程,加强西新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支级、末级沟渠治理机制。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构筑安全行洪梯级通道。完善部门、河道等防洪预案推进薄弱堤防防洪加固、关键河段清淤治理、涵闸等控导性工程等建设。加强水旱灾害专家队伍建设,为水旱灾害抢险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水文设施建设,提高水文监测预警能力,实现雨、水情信息传输现代化。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智慧水利工程,加快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积极争取智慧水利试点推进前沿技术在水利行业创新应用,提升水利信息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安全保护能力强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探索和形成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水利管理、服务、决策工作的新机制。

专栏12: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交通1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2聊位河东路聊位河西路项目3财干西路项目4香江路项目(含二干渠桥)5清平路项目(含聊位河桥)6向阳路项目7松桂大街项目(含运河桥)8昌元土储西关街站前路-西二环路9寒香街姚庄路项目(含班滑河桥)10红庙路项目11电大路项目(含二干渠桥、新水河桥)12平原路项目

2.水利1聊位河水体治理及景观提升工程2东昌府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3东昌府区智慧水利工程4)位山灌区节水改造项目

第四节 提升能源供给能力

加强可靠供电供给。加强城乡配电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农村电网户均供电容量低低电压卡脖子问题。推进智能电网规划建设,积极应用云大物移智关键技术,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优化抗灾保障电源及储能布局,保障在极端自然灾害情况下城市核心区域、关键用户的用电需求。积极推广应用带电作业技术,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

推进天然气及新能源应用。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强市域管网互联互通,推进输送管网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科学推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支持生物质供热、规模化生物质天然气、规模化大型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推广应用,鼓励多能互补系统工程的示范应用,提高能源消费中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13新能源重点项目

1聊城晶科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2)龙源东昌府100MW风电项目(3)天源科创东昌府区100MW风电项目(4)东昌府区35MW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5)国家能源聊城发电有限公司水库光伏发电项目

第十一章 全面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遵循开放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培育开放发展新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出清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深化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亩均效益评价改革,完善开发区亩均效益指标定期调度机制。畅通劳动力要素流动渠道,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培育壮大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鼓励供销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服务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激励竞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系统集成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管委会瘦身强体坚持大部制、扁平化、减层级、提效能的原则,优化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促进开发区回归本位。创新园区运营机制,实行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园区运营商。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工作机制,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完善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政务公开水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

第二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根据区属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方向,推进国资监管职能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投资融资、产业培育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向现代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集中。有序推进国企混改工作,建立混改成效评价制度,引进社会资本,激发国有资产+民营机制活力。鼓励国有企业积极布局新经济,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

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政策,确保应享尽享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重点行业企业一对一双向联系服务机制,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及时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解难纾困,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创新与转型升级,完善资源要素保障、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放宽民企市场准入持续扩大一业一证覆盖面,真正实现准入即准营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行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清单制度。

打造一流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怀,坚持实业报国。树立尊商、敬商、重商、爱商的鲜明导向,保障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创新权和经营自主权,构建新时代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企业家参与决策机制,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政府发展顾问”。完善企业家激励奖励制度,定期评选优秀企业家给予表彰奖励。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送一批中青年企业家进修学习尊崇企业家政治地位,建立东昌府区重点企业家名录。建立企业家满意度评价体系。

第三节 深化财政金融改革

提升财政统筹能力。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将财政资源更多投向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补短板领域。坚持过紧日子,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政府债务管理,保持政府杠杆率基本稳定。

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加大对轻资产企业的融资支持,开展创新贷”“人才贷等,提高新兴行业、中小微企业及三农融资的可得性推进担保体系建设,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优势产业企业上市培育行动。深入推进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体系,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融资需求。

第四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建设高水平服务型政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职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流程再造,深化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实现更多事项区内通办、跨域通办,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建立营商环境全覆盖机制。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审批、证明事项等领域,推广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等审批模式。完善服务专员”“项目专员”“12345市民热线等工作机制,推进三遍访常态化,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深化政务公开,强化舆论监督。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改革。

提高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提高公平竞争审查效能,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营造竞争中性的公平市场环境。开展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清理行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持法无禁止皆可为,杜绝一刀切执法方式。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证照联办升级,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提升事中事后监管实效。全面推进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建立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长效机制。

建设诚信东昌。强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归集、共享、应用等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清单、应用清单和信用联合奖惩措施清单。探索建立机构和个人的诚信账户,健全信用恢复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公共资源、环境保护、食药安全等领域信用信息公开力度。实施信用主体分级分类监管,健全差异化监管模式。支持征信、信用评级机构规范发展,提高行业整体服务能力。

第十二章 加强公共服务保障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民生改善模范区

第一节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促进更充分就业。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重要目标,完善支持就业的财政、金融、投资、消费和产业政策体系。推动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联动,保障多渠道灵活就业,满足劳动者多层次就业需求。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和青年见习计划,建立高校毕业生服务工作站,举办学在聊城·就选聊城高校毕业生求职招聘活动。积极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实施鲁菜师傅”“医养服务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聚焦重点群体,强化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大力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统筹做好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强化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满足多层次劳动就业需求,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常态化、多形式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场地支持、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建设高质量创业孵化载体和创业园区,积极争创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实施归雁东昌工程,吸引在外人才回乡创新创业。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健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机制,稳步增加居民劳动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健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完善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制度体系。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拓宽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完善股份制企业分红制度,推广员工持股制度。落实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分享权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比例。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公平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学校项目建设,继续扩充教育资源。完成向阳中学、范恭屯小学项目建设,实施岳庄学校、向阳初中、闫寺中心小学等中小学新建、改扩建工程。以县管校聘、绩效工资、校长职级制为抓手,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校长队伍。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抓手,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深化名校带动工作,推动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确保普惠性幼儿园占比90%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行高中全员育人导师制,落实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新机制,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实现规范发展。

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加快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并行的现代职业教育,完善产教深度融合、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对接、与加快教育现代化要求整体契合的新时代东昌府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鲁西职业教育名区。鼓励东昌府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争创高水平职业院校,支持创建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四位一体的职业学校,争创省级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围绕市九大产业集群和产业需求,深入推进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构建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体系。

完善全民教育体系。深化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全力提升育人质量。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新型关系,健全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保障适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及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细则,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准入机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实施黑白名单制度,实现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实施数字化校园改造提升工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校园数字化建设进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扩大在线教育课程覆盖面,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构建覆盖全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学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第三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实施全民参保扩面计划,完善参保激励政策,推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扩面征缴,推进法定人群全覆盖。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办法,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创新社保基金安全运行机制,加强社保基金管理风险防控。配合做好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的各项工作,落实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健全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

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定向配租等保障模式,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推进保障方式、保障标准、保障准入门槛动态调整,推进租赁补贴提标扩面,实现对住房困难群体的梯度保障、无缝衔接和全域覆盖。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积极培育发展租赁市场,清理盘活存量住房,拓展房源渠道,满足多层次的住房租赁需求。加强公租房后期运营管理,搭建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构建制度衔接、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信息共享的综合救助格局。完善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及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衔接互通的社会救助互通的网格,优化救助审批程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和质量。到2025年,全区低保标准争取实现城乡统一,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

加强退役军人工作。依法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严格落实退役金、抚恤金、优待金、退休动态调整政策,建立优待证制度,推动基本优待目录清单落地生效。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移交安置制度,落实安置属地责任。建立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互为补充的教育培训体系,落实退役军人创业扶持政策,促进退役军人更充分就业、更广泛创新创业。广泛开展烈士褒扬纪念活动,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大力宣传弘扬英烈精神。

优化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加快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养老综合服务业改革,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互助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完善商业保险辅助养老保障制度,继续实施以推广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为内容的银龄安康工程。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一步健全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制度,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加强老年病预防控制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鸿福老年公寓、妇幼保健院嘉明分院等医养结合综合体建设,支持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立以医疗、护理、康复为基础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打造江北水城健康养老基地。到2025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龄组织建设,确保镇、街道、园区老龄委有专人负责。

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完善妇女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妇女公平就业制度环境,保障妇女平等就业。全面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聚焦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三留守突出问题,强化关心关爱。深入实施母婴安全、健康儿童行动计划,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提升儿童福利保障、关爱服务和未成年人保护水平。

提升残疾人保障水平。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步提高机制。实施互联网+助残服务,推广智能化家庭无障碍改造。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服务体系、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和人才技能服务机制。

第四节 推进健康东昌建设

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各镇街管区(社区)为单位,新建63所公办卫生室,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配合推进市、区医疗资源优化重组,强化东昌府人民医院与聊城市人民医院的合作。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标准,优化医疗服务水平,全部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势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加快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建立城市公立医院1+X对口帮扶协作机制。到2025年,建成1-2家社区医院。

完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构建平战结合、科学高效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提升疾控中心疾病预防和控制、健康因素检测和干预能力,聘用首席专家,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加强物资储备工作,以政府储备为支撑,以医疗卫生机构实物储备为补充,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均消耗医用物资上限不少于1个月的要求进行物资储备。推进癌症中心建设,在东昌府人民医院建设一所高标准癌症中心。加强精神卫生中心建设,依托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建设东昌府区精神卫生中心,填补精神卫生中心的空白。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区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龙头建设,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建设区域中医药重点专科集群。建立健全中药产业链,加强中药材种植资源保护利用,推动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鲁西万亩中药材健康休闲产业园建设。探索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新模式。强化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政府主导的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整体提高全民防治慢性病的健康意识。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病优势,广泛开展慢性病早期筛查干预与健康管理,强化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工作。实施减盐、减油、减糖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减控三高”项目,积极开展“癌症三早”“健康口腔”等行动。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慢性病医防融合新模式。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积极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统筹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城区三个一和镇(街道)两个一等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城区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社区文体广场及足球等场地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地下空间、公园绿地、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积极推进体育公园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有序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结合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探索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定期举办篮球、门球、武术、拔河、健身气功等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策划举办国际象棋、国际搏击、马拉松等国家级赛事活动,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推进体旅、体医融合,打造体育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户外精品基地。


专栏14:社会民生重点项目

1.基础及学前教育1聊城银河高级中学2聊城向阳中学、郑家中学、聊城十一中、聊城八中、湖西中学、聊城四中改扩建(3)闫寺中心小学、嘉明实验小学(4)奥森三期、马官屯、红庙幼儿园

2.职业教育聊城银河中等职业学校

3.医疗卫生1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嘉明分院2东昌府区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提升项目3聊城市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中心二期项目4东昌府区中医院应急诊疗影像中心建设项目

第五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方式,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具备条件的社区积极探索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以自然居住小区为基本服务区域,为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协同治理)与其他公益服务。以落实民主制度为抓手,推进四议两公开”“一村一约”“一村一网”“一月一晒。推动雪亮工程和网格化治理深度融合。加强区镇两级综治中心建设,推进网格员队伍职业化,深化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应用,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把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效率和效能。

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立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全面落实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深入推进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工作,发挥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分流阀作用。完善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发挥律师在调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互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第六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涉黑涉恶大要案攻坚,探索建立长效常治的工作制度。持续开展打击涉及套路贷、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涉众型、风险型经济犯罪专项行动,重拳出击群众反映强烈的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活动。深度关联治安卡口、情报人口等业务系统,广泛应用车辆识别、人像比对等信息技术,建成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矛盾化解、源头稳控、末端查控等工作机制,确保重点人员管控到位。加强青少年教育管理和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治理机制,提升儿童网络素养。加强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建设平安东昌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工作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健全监管执法装备保障体系,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工矿、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改革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机制,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各项责任措施落实,坚决防范各类安全事故,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始终保持食品药品安全高压监管,建立健全科学完善、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和监管体系。强化食品药品企业分级分类的信用监管,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场所的抽检力度,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防控能力。健全社区药品服务网络,指导社区特殊人群用药。实施食品药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食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工程,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确保饮食用药安全。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坚持以防为主、防灾减灾救灾相结合,积极创新应急管理理念,统筹加强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指挥、应急预案建设,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打造新时代大应急体系。整合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发挥区消防救援队伍的综合优势和各类专门应急救援力量的专业优势,建立健全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其他各类应急救援力量联勤、联调、联战工作机制,构建应急通信联得通、应急队伍拉得出、应急装备调得动的应急救援格局。积极推进智慧应急体系建设,建设全区统一的作战指挥平台,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调度指挥网络。完善国防动员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科学布局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公众应急管理宣传教育。

第十三章 凝心聚力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而奋斗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健全完善全面依法治区体制机制。发挥党委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健全完善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坚持法治东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健全完善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监察督察、司法监督的衔接、协调、统一的法治机制。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区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实施“八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大全面普法力度,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健全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委定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专家审议制度加强形势研判和风险管控,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教育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营造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第二节 广泛凝聚开拓奋进合力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健全完善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完善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汇聚全社会共识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营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节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规划纲要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一以贯之。强化全区发展规划纲要统领作用,建立以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镇(街道)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特别是加强重大战略、重大布局和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具体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年度计划。本规划纲要确定的预期性目标和经济发展等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实现,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主要通过政府运用公共资源加以完成。

制定规划纲要分解落实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把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纳入各镇(街道)和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倡导实打实干的鲜明导向,重视考核结果的使用,设立攻坚克难奖”“勇于创新奖,设立转变作风曝光台,组织开展向人民报告、请人民评议活动,更大力度为基层干部松绑减压,真正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让出力者出彩。

全区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手机查看